市人民医院五人入选『阳江市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名单

以创新与担当守护百姓健康

2025-04-04 09:36:47 来源:阳江日报

近日,阳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阳江市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名单,涉及阳江52家事业单位和企业,共计67人入选。其中,市人民医院共有5人入选,分别是胸外科主任陈厚赏、口腔科主任梁国健、呼吸疾

市人民医院五人入选『阳江市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名单

以创新与担当守护百姓健康

阳江日报

近日,阳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阳江市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名单,涉及阳江52家事业单位和企业,共计67人入选。其中,市人民医院共有5人入选,分别是胸外科主任陈厚赏、口腔科主任梁国健、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林志伟、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冯小仍、消化内科副主任兼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林永良。他们以精湛的医术、丰硕的科研成果、突出的社会贡献,展现了医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的雄厚实力,为阳江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市管拔尖人才是在阳江市各领域业绩显著、成果突出的高层次人才,代表阳江市顶尖水平,具有较大影响力,为阳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阳江日报记者/黄方盈

■ 通讯员/谭兴孚

■ 照片由市人民医院提供

◎ 胸外科主任陈厚赏:胸腔里的“微创艺术家”

去年11月,市人民医院胸外科陈厚赏及其团队,成功为一名患食管癌的六旬老人开展胸腔镜辅助下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同时突破传统食管癌术后需要常规留置胃管及禁食5天至7天的模式,采用术后“免管免禁”模式,减少患者术后痛苦并加快其康复速度。这种“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技术,正是陈厚赏深耕胸外科23年的缩影。

2016年,他的市科技项目《胸腔镜下复杂性肋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获得阳江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2023年,陈厚赏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省立项《肺结节/早期肺癌全程化管理的诊疗模式在粤西地区的推广》,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推广奖提名,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诊疗模式。

作为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陈厚赏带领团队将胸外科打造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他本人获评“阳江名医”“阳江最美医生”等荣誉,其团队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省级科技奖项提名,并重视科研与创新,结合临床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 口腔科主任梁国健:从“牙匠”到学科领军人

在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候诊区,来自阳春的刘伯特意找梁国健看牙。“梁主任补的牙,用了五年还稳稳当当。”患者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印证着这位口腔科主任的硬实力。

1994年,梁国健入职市人民医院,当时阳江口腔医疗资源匮乏,一些复杂的口腔疾病患者常需辗转他市求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梁国健不断精进医术,先后赴广东省口腔医院进修牙周专业、牙体牙髓专业和种植修复专业,并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及培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

如今,他主持的市级课题《微种植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应用》,为复杂牙颌畸形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他发表的《微种植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次性与多次根管治疗根尖周炎的对比研究》等论文,获得7项国家级专利,为口腔医学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担任科室主任以来,梁国健带领团队学习种植牙、隐形正畸等前沿技术,推动基层口腔诊疗规范化。在他的带领下,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逐渐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入选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阳江市牙病防治中心、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不仅解决了本地患者的口腔问题,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 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林志伟:实验室里的“细菌侦探”

显微镜前,林志伟正在研究高致病肺炎克雷伯菌——一种可引发重症感染的病原菌。作为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他深知这类“超级细菌”的威胁。林志伟和团队通过研发靶向细菌关键调控系统的新型毒力抑制剂辅助抗生素治疗,有效减轻了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引起的症状,提升了治疗效果,为该病原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这位复旦大学毕业的博士是医院科研转型的缩影。2020年入职市人民医院后,林志伟积极推进呼吸疾病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呼吸疾病实验室作为市人民医院重点打造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则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源,是研究多种疾病诊断及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如今,在林志伟的带领下,这两个平台已规范和高效地运行,为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和转化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科研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林志伟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呼吸疾病相关的耐药菌和高致病菌防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还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企业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并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在他的努力下,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不仅显著提升了医院的科研水平,也为阳江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医疗领域带来了福音。

◎ 创伤骨科副主任冯小仍:骨科微创的“精工”塑造者

在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会议室,冯小仍手持激光笔逐帧讲解骨科领域最新的国际文献。这是他们科室雷打不动的“上课”场景——自2020年起,这位香港大学骨科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市人民医院后,每周一次的国际前沿技术研讨便成了科室的“必修课”,全球前沿技术知识由此被“搬运”到阳江。

冯小仍入职不久,便察觉到科室存在技术水准不均衡和诊疗方案、治疗手段相对落后的状况。于是,他积极倡导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织定期的业务能力学习和病例回顾讨论,查阅本领域最新的国际文献,关注国内外医疗技术的最新动态以掌握前沿知识。他还引入了香港、美国医院骨科的学习和培养模式到创伤骨科,促进了科室的长远发展。

变化悄然发生。在冯小仍的带动下,科室团队积极开展临床相关的科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冯小仍带领科室共发表SCI文章10余篇,让这个地市级医院的创伤骨科有了“国际触角”。1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以及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多项。

让骨科手术从“治好”迈向“治精”——在冯小仍眼中,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的每一步精进,都需要继续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紧跟国际最新治疗理念,着力学习创新性技术,让骨折的微创治疗及快速康复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肢体创伤救治水平,为阳江地区的骨科患者造福。

◎ 消化内科副主任兼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林永良:

消化道的“生命守门人”

深夜,一名肝硬化大出血患者被紧急送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林永良迅速对患者实行了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成功止血。“过去,这种手术要转院到广州,现在‘家门口’就能处理。”林永良说。

据了解,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内科危急重病例,在没有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之前,患者只能选择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而这两个方法都有局限性。转至条件更好的上级医院的路途过程中,又有大出血等不确定风险。于是,林永良在阳江地区率先开展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手术以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织胶注射治疗手术,为患者迅速止血,抢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技术突破的关键是敢啃硬骨头。”林永良表示。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手术,因为其手术难度大,风险较高,是内镜领域最难掌握的技术,被誉为消化内镜手术“皇冠上的明珠”。林永良率领科室团队突破阳江地区消化内镜四级手术,现在每年手术例数超过200例,该项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林永良还带领科室团队开展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工作,并开展消化道黏膜剥离手术(ESD),2021年例数超过100例。在他的带领下,消化内镜年检查人次由2013年的1万余例增加至2023年的3万余例。消化内镜由检查进入微创治疗时代,逐步跟上省级医院步伐,为阳江地区患者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