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陈计会用诗歌书写古城阳江精神内核
2025-04-01 17:35:48 来源:阳江日报

诗人档案

诗人陈计会用诗歌书写古城阳江精神内核
阳江日报

诗人档案

陈计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阳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逾百种报刊,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出版有《陈计会诗选》《叩问远方》《岩层灯盏》《虚妄的证词》《此时此地》等6本诗集,曾获全国散文诗金奖、全国鲁藜诗歌奖一等奖、第15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等。

诗歌创作之余,陈计会多年来潜心地方文史研究,发表40余篇有关阳江的文史研究文章,并出版了《漠阳访古》一书。其对阳江或跟阳江有关的许多历史人物、古迹等进行了考证,对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还有了更多新的发现。连日来,本报文化周刊连续三期刊发其关于阳江的文史研究文章《南恩州,宋代岭南海丝重镇》,引起广泛关注。

陈计会作品集。

阳江素有“诗词之市”之美誉。古有徐渭、汤显祖等名人宦游阳江,留下许多动人诗篇。21世纪以来,阳江新诗崛起,“蓝鲨诗群”小有名气。

去年底,汇集了35位阳江诗人优秀诗作的诗集《阳江诗志》,由著名诗人、学者林贤治作序,一经出版,在中国诗歌界引起了较大关注。

陈计会是该书主编之一,也是“蓝鲨诗群”的核心成员。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陈计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阳江现代新诗创作及传承等话题。 阳江日报记者/李柳枝

谈个人创作

减少诱惑,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创作热情

◎记者:我们发现,白话诗诞生以来,一些诗人经历短暂的创作高峰期后,不再写诗或难有好作品问世,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您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至今笔耕不辍,谈谈如何延长诗歌创作的生命周期。

◎陈计会:自白话诗诞生以来,中国社会经历持续巨大变迁,诗歌经历了多次创作高峰和低谷,不同时代,诗歌题材、主题以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都有很大不同。在大时代面前,诗人也可能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受到市场化浪潮冲击,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各种欲望能通过更多形式得到满足。写诗本身就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面对诸多诱惑,或有其他事物不断分散创作者注意力时,一些诗人可能停止创作,转做其他事。这很正常,况且,大部分情况下写诗并不能作为谋生手段。

我的兴趣爱好不多,工作之余就是阅读、写作,在时代的变迁中观察、学习、思考,让自己长期保持饱满的创作热情。

◎记者:您的作品,早期更关注个体,后来关注现实,再后来创作了许多有关阳江历史、人文、地理的诗歌,如《南鹏岛:抵达或无法抵达》《铜鼓 铜鼓》《漠阳江传》等“史诗”,北津、海陵岛、大澳渔村、高流墟等地名也在诗歌中呈现,为何有这些变化?

◎陈计会:这跟年龄和阅历有关。年轻时,人对新思想的感受会多一些。我读初高中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思想迎来大解放,西方各种思潮传播进来,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萨特等西方哲学家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我也是其中一员。我母校漠南中学图书馆有他们的书籍,我常借阅。在潜移默化中,我就会将一些思考融入诗歌创作中。因此,我早期出版的诗集《叩问远方》反映了年轻时创作的精神状态。

工作后,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更加脚踏实地,就从远方回归现实,诗歌创作更实在。于是,我开始写身边的一些人与事。

受到阳江发现的“汉朝铜鼓”的启发,我有意识地聚焦创作历史、人文、地理有关题材的诗歌。十多年前,阳江发现全省最大体积、鼓身全国最高的汉朝铜鼓,我参观后受到很大的震撼。当时还被认为是烟瘴蛮荒之地的岭南和阳江,却有如此大型的铜鼓,说明文明发展程度不低。我也收集相关资料,在一个下雨的周六,正看相关书籍时灵感突然迸发出来,一气呵成,一组26节长诗《铜鼓 铜鼓》因此诞生。

当然,这类题材的诗歌,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将历史、现实、个人想象或思想有机融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核。

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对历史的思考,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我的《岩层灯盏》就是一本书写历史人物的专题性散文诗集,希望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借历史的光辉,照耀现实生存的路径。

谈“蓝鲨诗群”的传承

创平台聚人才,营造好氛围反哺创作

◎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年代,“蓝鲨诗群”和这个时代是否有渊源?20世纪9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逐步走向低谷,阳江诗歌创作却能“逆市”更上一层楼,谈谈背后的逻辑。

◎陈计会:“蓝鲨诗群”的创作主体是70后、80后,尤其是70后,与20世纪80年代诗歌创作黄金年代有很大渊源。

以前,阳江地方偏远,交通不发达,新思潮、新文学观念传播进来已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得益于一批老师——刚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回到阳江的年轻人。那时,我们70后正读初高中,正是思想活跃的年纪,很容易接受他们带回来的新思想、新文学观念。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一本在湖南创刊的知名散文诗杂志,初读时,便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也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更宽广的世界。

那时,校园文学氛围浓郁,漠南中学开设了文学社并创办有文学期刊,我也加入其中,成为文学社第二任社长。当时,很多初高中都创办有纯文学报刊,我们还以多种形式相互交流。

这批70后创作群体也基本受过高等教育,大部分都外出求学过,进一步受到一些现代诗歌理论思潮的影响。

另外,有别于珠三角地区很多诗人都是外来的,“蓝鲨诗群”诗人几乎都是本地的,大部分都有稳定的工作、生活,写作不会受到漂泊因素的干扰。

2006年我们创办了《蓝鲨》,至今每年出刊多期,阳江诗歌学会每年举办两次诗会,也会举办一些诗歌沙龙。有了阵地,就有了平台,一批创作者和爱好者聚拢起来,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自然而然形成了比较好的诗歌创作氛围,而好的氛围又会反哺于诗歌创作,可以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您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当前阳江诗歌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年轻一代未能成长起来,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学生是诗歌创作的“生力军”之一,阳江市诗歌学会、《蓝鲨》诗刊是否有相应的一些培育动作和计划?

◎陈计会:校园文学氛围非常重要。那时候,不仅初高中,各类大学校园包括我就读的警校都有各类形式的文学社,学校还常组织各类诗歌比赛及相关的活动,大家相互交流、切磋,不断激发创作热情。我读中学和警校时的诗歌爱好者,至今还有一批活跃在诗坛。

后来可能受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初高中甚至大学校园的文学活动相对少了。早些年,我每年都会到阳江大学校园举办诗歌讲座,现在也少了。

不过,我们诗歌学会仍然尽一些力量,鼓励诗歌创作,发掘一些好苗子。我们联合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面向社会连续举办过多届诗歌比赛,其中就有学生组。诗歌学会里一些成员是学校老师,我们也通过他们的力量不断在学校撒下诗歌的种子。《蓝鲨》也会择优刊登学生的作品,鼓励年轻一代进行诗歌创作。

谈地方史研究

以诗证史,让阳江历史更生动

◎记者:相对诗歌创作,您开展阳江地方文史研究比较晚,但至今也有近15年,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转变,并坚持下来?

◎陈计会:我关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写作,早期断断续续,近两三年才写得多一些。文史研究我并不专业,之所以做这件事,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责任。

关于阳江历史,仅县志记载的有限。我早期开始研究时发现史料有限,于是就想,若能多做些整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我总认为,作为一名创作者,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情。

做文史研究,跟写诗不一样,不能靠想象,更不能有一点假,要有出处,经得住推敲,更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候为一个细节追根溯源要花很长时间。因此,我需要广泛阅读各类历史文献,图书馆、文献室没有的,就去买,买不到的就到其他城市或通过各种关系借阅扫描。

日常阅读时,涉及阳江的,我有记录保存的习惯,日积月累下有了一定的材料基础,当想写什么内容时,就会知道材料在哪里,也就更得心应手。

◎记者:您的文史研究尤其涉及历史古迹、古代人物时往往在诗歌上着墨的篇幅不小,谈谈您将诗歌应用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心得,同时,是否有计划对阳江诗歌发展史进行研究?

◎陈计会: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比如清代诗人郑梁任高州知府时路过阳江,从电白进入阳江,通过驿道抵达阳春,再经黄泥湾(今阳春春湾镇)到今云浮河头,历经六天,每到一地都留有诗作,真实记录了驿道状况、沿途风物,以及诗人的心路历程,这样的细节、故事,让历史变得更生动也更易打动人。

像郑梁这类宦游来阳江或路过阳江的历史人物、文学家、诗人很多,比如汤显祖、徐渭等名人,他们留下许多有关阳江的优秀诗作。这些人、事、诗,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经济文化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如果能把这些梳理清楚,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作为“诗词之市”,除了古诗词、现代诗,阳江还有丰富的楹联文化,从某种角度说,诗歌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书写着千年古城阳江的精神内核。

谈文化整理

高凉文化源远流长,应加强古城考古

◎记者:近年来,阳江加强了漠阳文化整理工作,持续擦亮特色文化名片,作为一名诗人、阳江文史研究者,您有何建议?

◎陈计会:了解历史,才可能更精准地把握文化强市的建设方向。不过,文化整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有一定的经费、人才支撑,还要有相关机构持续地实施和调度。

古籍整理仍有必要持续。此前,阳江已整理一批如《阳江县志》等书籍,我建议还应对一批乡贤古籍按经、史、子、集分门别类进行影印出版,更便于保存、研究。

也应加大力度收集和规整涉及阳江的古籍,并发动全社会参与其中。一些古籍属民间私藏,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手抄本、稿本甚至是孤本,一旦遗失或损毁就再也找不到。

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种乡愁。阳江话是粤方言中保留古汉语较为完整的一个分支。随着融合度越来越高,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会讲纯正的阳江话,而是糅合了普通话和白话词汇,我觉得可以找一些阳江话讲得标准的人,把声音录下来,以语音的形式进行保存。

阳江是诗词之市,有丰富的楹联、碑刻等文化资源,以前有做过一些整理,但还可更系统地整理,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口头文学等。

我们常说阳江文化底蕴深厚,高凉文化源远流长。事实上,阳江历史上曾是高凉政治军事中心,长达数百年。因此,我建议持续加强阳江古城遗址的考古挖掘,比如阳东区大八镇的古城就有深入考古的价值,以期拿出除文字记载外的更多实证,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活化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