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豪宴,并非仅指美食的丰盛或宴席的规模,有时,能品尝到罕见的美味,亦可称之为豪宴。前段时间,我在农村的一个圩场水产地摊上,意外发现了一种几乎绝迹的鱼——它曾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美味。这种鱼产量稀少,多年未见,我一度以为它已消失于世间。然而,那天我竟在几个地摊上凑齐了十多条,足够烹制一顿丰盛的大餐。这种难得的重逢,怎能不称之为豪宴?
这种鱼在闸坡被称为“麻雀鸡”。名字虽奇特,却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它的外形与肉质特点。它的身形小巧,嘴尖头小,身体棱角分明,鳍翅如麻雀的翅膀般扇动,尾巴微微翘起。而“鸡”则形容其肉质洁白细腻,宛如鸡胸肉般鲜嫩。尽管年轻一代对这种鱼已感陌生,但老一辈闸坡人提起“麻雀鸡”,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其鲜美。其实,在过去贫穷的日子里,鸡倒是一种最美的食品,把一种海产比作麻雀和鸡,是渔民强烈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
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麻雀鸡”的学名为“箱鲀”。其外形确实如箱子般方正,外皮由三角或五角形的小硬质块组成,结构严密。“麻雀鸡”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栖息于浅海礁区,以海藻为食。由于长期摄食海藻,其体内积累了一定毒素,用以抵御外敌。因此,烹制“麻雀鸡”需格外小心,必须彻底清除内脏,仅食用其鲜美的肉质,颇有些冒险品尝河豚的意味。
“麻雀鸡”虽肉质不多,但其鲜美令人难以忘怀。如何烹制这种鱼却是一门学问。闸坡渔民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处理方法。“麻雀鸡”在秋冬季毒素减少,是最佳捕捞时节。捕捞后,需用大量粗盐腌制,使盐分渗透硬质外壳,令肉质紧实不易腐败。腌制后的鱼须悬挂于寒风中,进一步风干,鱼肉更加紧致,口感更佳。这种传统的腌制方法,虽源于渔船缺乏保鲜设施的时代,却意外成就了无法复制的风味。
隆冬时节,正是享用“麻雀鸡”的最佳时机。将腌制风干好的“麻雀鸡”置于炭火上慢烤,外皮逐渐焦香,鱼肉则散发出独特的香气。烤好后,剥去外皮,小心剔除内脏,将嫩滑的鱼肉撕成细丝,放入陶盆中,加入花生油、蒜末、姜末,再置于炭炉上煎制。鱼肉与油脂交融,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烤制后的“麻雀鸡”毫无腥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独特的鱼香,鲜美醇厚,回味无穷。
围炉而坐,与好友把酒言欢,品尝来之不易的美味,不仅是享受,更有生活的仪式感。时光在美食的陪伴下悄然流逝,心情也随之愉悦,禁不住热议起人生与美食的话题来。好友所言,人生短暂,相逢不易,感动内心的更少。一份美食,可以感动祖祖辈辈,还能感动当下,其实不是它美得怎么样,而是我们对美食永远保持一种不息的热爱,才让人生更有意义。珍稀的食材虽不常有,但对美食的追求永不止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