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背”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这些行为正在伤害年轻人的听力

2025-10-28 10:06:49 来源:阳江新闻网

“耳背”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这些行为正在伤害年轻人的听力

阳江新闻网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电子产品的普及,一种以往被视为老年人专属的“耳背”现象,正悄然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开来。近日,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黄永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老年人听力下降多受年龄及慢性疾病影响,但近年来,也有出现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年轻人听力受损事例,医生提醒,听力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噪音暴露、定期体检等措施,保护听力。

年轻人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1.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无论是酒吧、演唱会等高分贝场所,还是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接听电话,且音量设置过高,都会对耳蜗内的毛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进而影响听力。

2.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现代人几乎离不开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长时间处于这些设备的辐射和声音刺激下,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听力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加速听力退化。

4.药物滥用:部分抗生素、化疗药物及非甾体抗炎药等,若使用不当或过量,也可能损害听力。

5.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或频繁经历剧烈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内耳血液供应,间接导致听力下降。

6.喜欢掏耳朵:这种看似讲卫生的行为其实是在损害听力,如用牙签、针、发卡等尖锐物品掏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会造成外耳道发炎,严重时可导致听力减退。

如何判断是否听力早衰

1.经常需要对方重复说话,或者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也需要调高电视、手机等设备的音量才能听清,这可能是听力下降的初步迹象。

2.如果在嘈杂环境下(如餐厅、咖啡馆)与人交谈感到特别吃力,也是听力减退的一个信号。

3.留意耳鸣和听力疲劳。耳鸣,即耳朵内出现嗡嗡声、嘶嘶声等无外界声源的声音,可能是听力受损的预警信号。

4.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或通话后,如果感到耳朵不适或听力明显下降,需要警惕听力疲劳,这是听力早衰的潜在诱因。

5. 表声检测:在安静室内先堵上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在距离钟表80厘米的位置听秒针的声响。如果能听到,视为正常;如果需缩短距离才能听到,表示听力出现下降。

6. 语声检测:在安静室内,被检测者侧对着检测者站立,并堵上另一侧的耳朵,两人要相距6米远;检测者用气声说话,被检测者能听清为正常,如果需缩短距离才能听清,为听力降低。

7.虽然自我评估能提供初步线索,但专业的听力测试才能准确评估听力状况。年轻人可以每年安排一次听力筛查,特别是那些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有家族听力损失史或使用过耳毒性药物的人群,更应重视。

如何保护听力?

面对听力健康挑战,市人民医院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有效保护听力:

1.控制噪音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中,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并定期休息耳朵。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及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保护听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注意耳朵卫生:保持耳道干燥,不要频繁掏耳朵,如果耵聍较多,影响听力,可定期到医院进行清理。

4.不要同时按住两侧鼻子用力:这样会使鼻腔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带有细菌、病毒的分泌物沿着耳咽管被压送至中耳腔内,中耳感染风险上升,造成听力损害

5.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购买和滥用可能损害听力的药物。

6.定期听力检查:特别是经常暴露于噪音环境或有家族听力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并干预听力问题。

7.减轻压力:学会管理情绪,通过冥想、瑜伽、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8.避免抽烟喝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毒素,会引起内耳小血管收缩痉挛,使内耳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酒精慢性中毒可直接损害听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