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变,呼吸道合胞病毒悄然来袭——认识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刺客”

2025-10-14 10:32:27 来源:阳江新闻网

气温骤变,呼吸道合胞病毒悄然来袭——认识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刺客”

阳江新闻网

近期气温起伏不定,部分医院呼吸科门诊量明显上升。除了常见的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一种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病原体正在一些地区悄然传播,成为威胁呼吸道健康的隐患。市人民医院儿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戴本启提醒:这个历史悠久的病毒,实则是一个伪装高手,尤其擅长在季节交替时发动“偷袭”。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并非新面孔的“老对手”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单链RNA病毒。虽然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但它却是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体。由于婴幼儿抵抗力较弱,多数1岁以下婴幼儿症状较重,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值得注意的是,RSV并非儿童专属,成年人同样可能感染,只是症状通常较轻。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主要途径扩散。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短暂停留;这些飞沫也可能附着在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之久。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医院等,RSV容易形成局部传播。

二、识别RSV感染:从轻微感冒到严重肺炎的“变脸”艺术

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显著,这与其“看人下菜碟”的特性有关。在健康成人身上,它可能只表现为普通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干咳、低热、喉咙痛等,通常1-2周内自愈。但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RSV可能展现出更为凶险的一面。

婴幼儿感染RSV的警示信号值得家长高度警惕:

- 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婴幼儿每分钟超过70次,大龄儿每分钟超过50次)

-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 喂养困难或食量骤减,尿量明显减少

- 精神状态差,意识障碍,异常烦躁或嗜睡

- 口唇、甲床发绀(呈现青紫色)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已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需立即就医。老年人感染RSV则可能表现为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气促加重、哮喘患者控制难度增加等。

三、防大于治:构建三维防护体系的科学策略

1. 基础防护:切断传播链

- 洗手工程:采用七步洗手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至少20秒,特别是接触公共物品后。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可作为临时替代。

- 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肘部内侧遮挡,使用后的纸巾立即丢弃。

- 环境管理: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表面,保持室内通风,空气干燥时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40%-60%)。

2. 重点人群强化保护

- 婴幼儿:避免在流行季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不与出现呼吸道症状者密切接触;确保看护人员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混合感染风险)。

- 高风险成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免疫抑制人群可咨询医生关于帕利珠单抗等预防性药物的使用。

3.免疫力筑基工程

- 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维生素D(深海鱼、蛋黄)、锌(牡蛎、坚果)的食物。

- 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免疫功能,但避免过度疲劳。

- 睡眠调节: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显著降低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 

四、特殊提示:关于RSV的认知误区澄清

误区一:“只有冬天才会感染RSV”

事实:虽然RSV在温带地区确实有冬季高发的特点,但在气候多变的春秋季也可能出现感染小高峰,热带地区则全年都可能传播。

误区二:“得过RSV就会终身免疫”

事实:RSV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不完全且不持久,一生中可能多次感染,但再次感染时症状可能会减轻。

误区三:“RSV没有治疗方法,只能硬扛”

事实:虽然确实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但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对于重症患者,及时、合适的治疗措施能显著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面对RSV这类“善变”的病原体,我们既无需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建立科学防护意识,关注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特别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方能在这场看不见的“健康保卫战”中占据主动。当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危险信号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