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北额岭:奇石山海间的凝固诗篇

​图/文 陈桓元

2025-10-13 09:29:24 来源:阳江日报

​图/文 陈桓元

阳西北额岭:奇石山海间的凝固诗篇

​图/文 陈桓元

阳江日报

阳西沙扒北额岭,雄踞沙扒湾,遥接月亮湾,面朝浩瀚南海。这座横亘山海之间、世代守护沙扒书村的山岭,东西绵延4公里,南北横跨2公里,岭上奇石嶙峋,姿态万千,是书村人烟火日常里流淌的古老诗篇。那里的每一处奇石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背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先辈们的深情寄托。

鲤鱼石。

鲤鱼石  搁浅的一跃

沿S282线阳西沙扒段前行至书村旁的月亮湾和沙扒交叉路口处,路旁赫然可见一尊硕大的鲤鱼昂首奇石,背脊嶙峋遒劲,这便是书村著名的鲤鱼石。

相传很久以前,南海妖孽作乱,海啸骤起。鲤鱼王率群鱼自月亮湾破浪而出,腾跃沙滩,跳入海仔湖,以求安稳生息。它踞此石指挥若定,鱼群奋跃龙门。最终,鲤鱼王力竭化为石头,成为如今的奇观。

端详鲤鱼石,你会看到,它张开圆圆的嘴,斜刺里冲向海仔湖,仿佛在拼命呼吸空气,给人一种威严与神秘的感觉;那大大鼓起的鳃盖,正配合着吸吐纳气。肥大的腹部高高凸起,鼓鼓囊囊,像是装满了无数的鱼卵;高高翘起的尾鳍苍劲有力,直指南海月亮湾的海空,仿佛还携带着刚从水中跃出未散的仙气。鲤鱼石挺着硕大的身躯,凝固的姿态呈现出一道优美弧线,展现出一种既灵动又艰辛的美。石身上淡红色的鳞片布满了岁月的沧桑斑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当夕阳西沉,那轮红日恰悬于鲤鱼石微启的唇吻之上,就像衔住了一粒熔金之珠,顿成“金鲤吐珠”之奇景。暮色降临后,过往车灯流光如金线织过石身,又恍然点亮了鳞甲,幻作“金鲤烁金”的流光长卷。人间灯火,仿佛重燃了石魄深藏的灵光。

风柜石。


风柜石与斑鸠石  空谷的守望

北额岭东北山脊之上,林木掩映间,横卧着一座巨石。其形酷似农舍中扇谷风柜,尤其上面倾斜的那块,活脱脱似风柜的风斗尾,像是上苍遗落于此的一枚古老信物。风柜石对面,便是斑鸠石。两座巨石遥遥相对,默默呼应。

小时候,爷爷常给我讲“斑鸠衔谷扇风柜,送米恩泽书村人”的传说:山上有块斑鸠石,月夜像活了,飞到田里叼回稻穗;风柜石把秕谷吹走,留下好粒,再碾成米,悄悄撒给书村人。后来邻村有人炸了它一只“翅膀”,石头就停在将飞未飞的样子,再没变化。

传说归传说,也早已被世人淡忘。但我心中时时萦绕着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温馨,于是决意重新寻找这块斑鸠石。我在村中老人的指引下,借助无人机搜寻,确定斑鸠石已被丛生的杂树荆棘遮蔽,只剩模糊的轮廓在枝叶间若隐若现。我约了几位朋友一同上山,砍除缠绕其身的杂草。随着刀斧起落,斑鸠石那残缺却英气犹存的轮廓终于重见天日。更令人惊奇的是,斑鸠石下方,许多浑圆小石团团围聚,仿佛是斑鸠鸟留下的鸟蛋。斑鸠石昂首的姿态,仿佛正深情伏卧其上,进行着那场永无止境的孵化。我走近石头,仔细察看那斑鸠石上的伤痕,只见那道深深刻入石骨里的巨大裂痕,断口如刀劈,分明是凿孔填药后爆裂的痕迹,像在控诉那些炸石的暴徒。

双石对峙,像陨石撞击后未蒙尘的星疤,矗立在岁月里。风柜石继续倾听着山风,斑鸠石鸟则永远保持着那残缺欲飞的姿态。

七姐妹石。

七姐妹石  永恒的思念

站在北额岭山脚下往上看,可见山脊里有7尊巨硕的岩石,如大地的铮铮骨节,耸立于一片更为浩大的磐石基座之上。它们稳稳矗立在时光长河里,以沉默之躯承受住一次次风暴的咆哮,岿然不动,仿佛把一瞬凝成了永恒。这7块巨石彼此紧紧依偎,浑然一体,却又各自独立,仿佛七个并肩守望的身影。

石体在阳光下泛着铁灰的冷硬光泽;风雨虽磨钝了它的棱角,却更见磐石坚密,如铁铸而成。山风掠过石罅,发出低沉的呜咽,仿佛远古的呼唤,穿过亘古寂静,飘向渺远。村里传说,村中有七姐妹,貌美又孝顺。父母出海未归,她们天天爬上山顶,跪在石头上哭喊,但望穿大海也没见船回来。她们哭到眼泪都干了,身子竟一寸寸化成石头,永远朝着海的方向跪着。风雨千年,石头替她们挡了,可那条归家的船,却始终不见踪影。后来的人看见石像,便明白:只要思念还在,石头也会一直等亲人回家。

雄踞沙扒湾的北额岭。

珍惜自然,传承文化

在北额岭除了鲤鱼石、斑鸠石、风柜石、七姐妹石等之外,还有“上厅间下厅间”石屋、蟾蜍石等奇石,面对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些鬼斧神工之作,我深感震撼;而更深的领悟,则是对祖辈们那份虔诚寄托的理解。在刀耕火种的漫长岁月里,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们将心中的理想与愿景,投射于这些形神兼备的奇石之上,赋予它们瑰丽的神话色彩。这不仅是精神的慰藉与升华,更是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虔诚地托付于神灵的护佑。

今天,我们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让这些承载故事与精神的奇石,连同滋养它们的山水,永远生机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