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 让

□ 卢光磊

2025-10-14 09:42:49 来源:阳江日报

有人的地方,总难免有矛盾争端,今天和和气气,明天怒目而视。有时耳闻目睹一些不快的言行,心中顿时难免气结,想争个是非对错。但冷静下来想想,又觉得大可不必。哪怕一时委屈,也宁愿选择忍让。退一步,往往海阔天

忍 让

□ 卢光磊

阳江日报

有人的地方,总难免有矛盾争端,今天和和气气,明天怒目而视。有时耳闻目睹一些不快的言行,心中顿时难免气结,想争个是非对错。但冷静下来想想,又觉得大可不必。哪怕一时委屈,也宁愿选择忍让。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

这让我想起“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在桐城的老家宅院与吴家相邻,两户之间有一条巷子供彼此通行。后来吴家扩建房屋,想占用这条巷子,张家人自然不肯。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县衙。县官见两家皆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决断。张家人一气之下,修书一封快马送至京城,请张英出面。张英回信只写了四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恍然大悟,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六尺巷”。现实中,人与人争执,有的也“搬救兵”,找有权有势的亲戚为自己撑腰,让简单的事变得不可调和的复杂。

忍让,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若凡事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让,矛盾便永无休止。一旦情绪失控,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再想挽回就难了。

小时候在乡下,常见村民因小事争执不休,最终大打出手。伤者送医,伤人者赔钱,两家人从此结怨。我父亲没有兄弟,我家没有男丁相助,尽管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队干部,有时也受恶人欺凌,母亲甚至曾遭拳打脚踢。但父母总是默默忍受,从不与人争执。母亲常说:“欺负人的人,终归没有好结果。”而我那时年幼,只恨不得快些长大,练就一身好拳脚,为家人出头。

小学时,有一年寒假的前一天,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打扫教室。结束后,我刚背起书包要走,他却忽然朝我背上猛捶几拳,还说:“打你一顿好放假。”我与他素无过节,这突如其来的欺负让我又惊又气,哭着跑回家。父亲心疼我,却并未带我去讨公道,反而讲起了那同学有趣的家事,轻描淡写地把话题转开。现在想来,那也是一种忍让——不为小事结怨,不为一时之气掀起波澜。

高中时,有位同学见我个子小,便有意挑衅,用带侮辱的语气喊我。我不理不睬,沉默以对。他自觉无趣,也没再继续。多年后同学聚会,我主动伸手与他相握,一笑泯旧怨。

步入社会后,我始终提醒自己以忍让待人。与同事、朋友相处,意见不合时不说偏激话,交流时多用“请”,尊重称呼对方。我深知,言语一旦伤人,关系一旦破裂,往往再难修复。

闲暇时我爱写毛笔字,以往没有盖章,资深的书法家提醒我,书法要盖上章,使自己的书法增添点色彩和分量,无形中也上一个档次。我一时不知用什么章好,后来联想学字与提高涵养之意,请人雕刻三枚印章,每完成一幅,便会在落款处一一盖上:一枚姓名章,一枚“学海无涯”,一枚“能忍自安”。那枚“能忍自安”,是我对自己的提醒,也是这些年的人生感悟。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忍让,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境界。它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也让平凡的日子,多几分温和与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