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日流流”来自阳江俗语“圩日流流乜(什么)都有”。它除了表示家中吃的、用的、种养的以及田地里劳作用到的东西在圩日摊档里应有尽有之外,更多地意指趁圩日圩场上人来人往众人百面,什么人什么事都会有,见怪不怪。
我不是历史学家,没研究过圩日是从哪个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只好查百度,才知道众多古籍对圩有记载,其形成至少在唐朝之前。它解释说:
农村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圩日”,人们到集市上交易,或办事,就叫赴圩。圩日文化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
“圩”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也是人们社交、建立联系的重要平台。每到圩日或集市日,村民们纷纷赶来,有的人带着自家种养的蔬菜三鸟来卖,有的人则是来买一些日常用品。整个圩场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此画卷南方称赴圩、趁圩,北方称赶集,阳江人则称等圩。对于那种热闹,老家河南梁庄的梁鸿在其得奖多项的《中国在梁庄》回忆道:
少年时代,每到逢集时候,尤其是三月十八庙会,镇里可谓人山人海。我们从镇子北头往南头的学校走,几乎可以脚不沾地地被推到那边。过往的汽车更是寸步难行,把喇叭按得震天响。可是,似乎没有人听见,更没有人朝它们看上一眼,所有人都沉浸在熙熙攘攘的热闹中。
南方的圩场何尝不是这样?我父母家族几个朝代前从外省南迁而来,骨子里就有此文化基因。变的只是那语言称谓,不变的是那种功能与场景。
圩场之交流功能,既有菜苗三鸟果豆等物资交流,还有传闻八卦之类话语交流!阳江“三个夫娘一条圩”的俗语,就把女人吱吱喳喳爱说话以及圩场上大声叫卖、讨价还价、互相八卦那种熙熙攘攘的场景活画了出来。
我小时候住在阳江城塘边张,屋后鱼塘南边上就是环城路,直连南门街尾一直到老一中运动场。许多贩牛和买牛的人圩日在运动场上做交易,因此叫“牛圩”。
每逢牛圩日,我要去环城路花一分钱买4个花捻子吃,边吃边看冯蕙民扮成“婆仔样”吹喇叭,并吹嘘其卖的牙疼药。还有卖药人在拧过表示空空的布袋里变出一个又一个鸡蛋来。其魔术招来大批人围观后便开始卖药了。这是我儿时的快乐!
后来我读中学,不会去逛牛圩了。
我当知青下农场后,知道各镇都有不同日期的圩日,许多农民去趁圩把自产的农作物或手工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品卖出去,如簸箕、粪箕、锅扫、砧板、水果、番薯、芋头、竹笋、菜秧、猪仔(幼猪)、鸡鸭蛋、被称为鸡鸭鹅苗的幼年三鸟及成年三鸟等,然后把自家需要的东西买回来,如油盐、肉或衣服等。
那些看中圩日商机的人会根据各地商品价格的不同,把一个圩便宜的东西买下,然后改天拿到价格高的圩卖,赚取差价。那时认为这是投机倒把行为,经常打击。
为了制止投机倒把现象,那时的县革委会曾经勒令全县统一圩期为逢5逢10。其他日子就在趁圩之地赶人,不准成圩。
但很快,这种改变圩期的做法堵塞了商品流通,行不通了,不知什么时候又恢复到往日的圩期。
我在红五月农场当知青时,最近的圩是轮水。但它属于阳春县,而我们农场属于阳江县。我们连队就在两县交界边上。翻过我们连队的最高山头,下山走不远过了交界的大桥就是轮水了。
老职工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情:那连接两县的大桥,两县各负责一半。阳江一端的一半是水泥桥,显示着阳江有实力:阳春的一端是木头桥,显示着阳春盛产丰富的木材。
我觉得好笑,腹诽着:两兄弟各有所长,何必争第一!
从连队所在地到轮水也就六七公里。逢轮水圩,队里职工们收完胶水后就去趁圩,那时接近上午11时了。比起那些携鹅带鸭和各式农产品早早来趁圩摆摊占位的四乡八邻的父老乡亲是晚了,不过阳江俗语讲“有钱无怕等圩晏”,反正总能买到需要的东西。阳江又有俗语讲“好物沉基底”,即好东西在下(后)面呢!队里职工买回一轮圩日内家中要吃的猪肉,鸡鸭和鱼则无须买,因为前者自己养,后者自己在小溪水坑里抓。连队的饭堂佬则要去轮水买猪肉榨油炒菜,买鸡煮“大树位”时的鸡粥。
我们割胶工负责约500株胶树,分两个树位。隔天割一个树位,叫小树位。全部割完叫大树位。下雨天不能割胶,因为流下的胶水会被雨水冲走。下雨天过后就要割大树位以弥补损失。胶工上山前,饭堂会给煮粥吃。小树位时是白粥咸菜,大树位则是鸡粥。
我们去趁圩都是买东西,有一次我去轮水趁圩花两元买了一张椅,好不容易才扛回连队宿舍。
等圩为了卖东西的,队里有两人。
一是比我晚来农场的退伍兵来芬,有抓蛇和治蛇伤的祖传绝活,空余时间经常出去抓蛇,然后把抓到的蛇拿到附近的圩上卖。队长对此不以为然,说他总有一天被蛇咬了。但他从来没有被蛇咬过。这手祖传绝活也不知让其收获了多少!
另一人是老职工连生。他赚钱脑袋灵活,趁圩时把便宜而容易养活的鹁鸪、青蛙、山坑鱼之类的买下来,然后到售价比较高的圩卖掉。他有一辆自行车,我们经常看到他圩日前把自行车推出门口打气或修理。自行车是他专门跑附近的轮水、塘坪、大八圩做买卖的工具。那个时候,他这种趁圩倒买倒卖的行为被称为资本主义行为。但他才不管那一套,连队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塘围圩离阳江城近,不到10公里的样子,是我们知青回家的必经之道。塘围圩始建于明末,是阳江地区重要的农贸集市,以生猪、家禽、手工竹制品等交易著称。阳江民间流传着“塘围圩猪仔货不离人”的说法。据说是一个趁圩佬买了猪仔后,因为去便宜兼抵食的美食摊档叹口福,猪仔离开了自己的视线,结果被小偷顺手牵“猪”了。旁人对寻找猪仔的趁圩佬告诫说“货不离人”才行!
如今,城市化的大潮已把许多地方的圩日冲走而“流流”消失了,如阳江城的牛圩,没有牛也没有圩,徒剩下作为地址的牛圩x巷。我父母后来在那里自建房住。那时北边是一片菜地,南边是老一中运动场,直到后来房屋林立。
有的地方也有牛圩,仍保留着传统圩场的热闹场景,不过周边也新增了购物商场、酒店等设施,非圩日亦人流如织。圩日只想去看人流而不是买东西的大有人在。
有首叫《趁圩》的白话歌唱道:
快呢埋堆,宜家准备趁圩。
我呢亲朋好友已经开始准备就绪,
冒乜银纸都想圩日出来睇睇人流,
趁圩噶传统文化都想见见朋友。
我银包从来冒放现金,
就好似埋单从来冒睇几蚊。
无问我身家到底有几多金,
猪肉太贵都系买条丝瓜煲汤。
从来冒打架因为我系大哥,
但系趁圩人流太多好惊比人乱摸。
夹紧人字拖搭上大老板噶发型,
簸箕炊噶大哥见到我都高兴,
一个人一杯茶捞只南乳包。
你睇我勾紧张凳车大炮,
矛使讲就知我系圩头霸王,
一到圩日我就捞你一起共享繁华。
趁圩,快来同你趁圩,
想要脱离大城市冒想未老先衰。
趁圩,快来同你趁圩,
享受农村生活日间矛使甘憨居,
兜兜转转圩头趁到圩尾。
…………
这首歌把趁圩那种“睇睇人流”“见见朋友”“一杯茶”“车大炮”等农村生活元素,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趁圩上河图”来。
我每次回阳江时,仍和弟弟、弟婶一起去趁圩,融入那图景中。我喜欢看各式打扮的人们之快乐;闻闻那乡土气息,还听那叫卖吆喝、吵吵嚷嚷的乡音。最后,当然入乡随俗地买些番薯、芋头、豆,感谢摆摊的老叔老妈大哥大姐田地里的辛苦劳作和生计拼搏。
趁圩或赶集,是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的人也在赶集市。画中的趁圩人多高兴!人在画中,画在眼中,眼在盼中!盼个好价钱,更盼个好生活。
我百感交集,也如同《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所体会的那样,“是一个归乡者对故乡的再次进入……是重回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精神与心灵”。
“圩日流流乜都有”,那里不只有眼中的琳琅满目、耳边的吱喳笑语,更有心底的千祈万盼:愿黎民百姓的甜美生活不只是在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