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医院的护士们正在给患者做中医护理。 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5月8日晚上9点,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病区仍是一片忙碌景象。护士站的灯一直亮着,主管护师梁莲花不停地穿梭在病房之间,时而检查心率监护仪,时而轻拍患者肩头柔声叮嘱。“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术后恢复工作,让患者能安然入睡。”话音刚落,梁莲花又快步走向了下一个病房。
同一时段,该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护师卢雪云刚完成交班。脱下白色护士服的她,立即赶往病人家中更换胃管。“哪儿需要我,我就去哪儿。”卢雪云说,这是她的工作常态。
从传统护理模式到“互联网+”创新服务,护理工作的边界正悄然拓展。然而,变的是服务方式和场景,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跟随我市护理工作者的足迹,了解护士群体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那份始于南丁格尔精神的初心使命。
病房里的“贴身家人”
医护一体化守护患者健康
作为距离患者最近、接触患者时间最长的专业人员,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护士更像是时刻守候在他们身边的家人。
市妇幼保健院主管护师吴沃谏始终记得自己“初为人母”的那段经历。6年前,她来到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就职,当时未婚未育的她,充当起患儿们的“临时妈妈”。“那时我主管黄疸、肺炎病区的护理工作。入院的新生儿需要离开父母,我们不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医嘱,还要负责新生儿洗澡、喂奶、换尿包等工作。”吴沃谏回忆道。
“没有急事上班期间都不要给我打电话。”这是吴沃谏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而且病情变化快,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日复一日密切地关注和护理每一名新生儿。
这段经历让吴沃谏意识到,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患者最亲密的健康守护者。如今,吴沃谏已转岗至康复科,护理“战场”转向了特殊儿童。她发现,当医学无法解释病因时,有的家长常因自责陷入崩溃。“除了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吴沃谏认为,护理工作需要向心理支持延伸。为此,她选择成为了一名科普“主播”,在直播课中普及护理技巧的同时,也用家常对话安抚家长情绪,多措并举促进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
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护理流程,是治愈患者的“秘笈”,梁莲花同样深谙此理。“阿姨,您今天的丝巾真衬气色!”在日常查房工作中,梁莲花总以这样的“非医学话术”开场,迅速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梁莲花介绍,入住心内一科病区的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3分钟建立朋友式沟通”模式是从生活细节入手,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结,帮助他们舒缓情绪、重拾信心。
作为心血管专科护士,梁莲花还亲历了医护一体化改革后的蜕变。“过去遇到患者追问病因,我不敢解释,只会请求医生解答。现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医护共同查房、学习、教学、随访,以及参与质量分析会和疑难病例讨论等,我不仅能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的疑虑,还能快速识别心电图异常,第一时间跑到病人床边开展急救,为医生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梁莲花说。
今年72岁的患者林彩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后,曾因焦虑彻夜难眠,经过梁莲花及其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和开导,林彩红重展笑颜:“护士姑娘们都很乐观开朗,每次都耐心解答我的疑惑,这种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有信心有力量对抗病魔。”
从“打针发药”到“全能战士”
护士队伍发展趋向精细化
在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护师龙雅洁的背包里,常年装着三样“法宝”:针灸针、耳穴压豆、刮痧板。问及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龙雅洁却向记者说起了2018年的一个寒夜——
时逢春节,龙雅洁值班时收治了一位急性胃痉挛的患者。经过交流得知,这位患者是一名建筑工人,尽管疼得冷汗直流,他嘴里仍不停念叨着:“别开价格太贵的药,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当时,缓解疼痛的方法大多是打针、吃药。为了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龙雅洁毅然采用了中医适宜技术,为患者按压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随后,患者对龙雅洁连连道谢,龙雅洁却思考:“如果能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到临床上,患者是否可以花费更少的费用就能缓解病情?”
抱着这一想法,龙雅洁于同年年底申请外出进修中医专科护士。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等方面都有显著疗效,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学成归来后,令龙雅洁欣喜的是,我市越来越重视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路径。2022年,市中医医院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由骨科、康复科、内分泌科等10余个科室的护理团队联合出诊,中医药方面的科研实践不断创新发展。
此外,市中医医院还定期举办中医专题培训课、中医技术工作坊、中医经典学习班等培训班,培养复合型中医护理人才;通过“一人一技一专业”模式和“中医经典+专科技术”培训,培养护士掌握艾灸、拔罐、刮痧等特色技术,让护士参与多学科会诊,提升自我能力。
“跨学科学习是中医护理精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中医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骨伤二科主管护师谢小燕对此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部分接受骨科手术后的患者,会出现手术部位淤血、肿胀、疼痛、关节僵硬等情况。经过专业培训,谢小燕发现中医适宜技术能帮助患者减少疼痛,“患者不必再依赖止痛药物,我们用火龙罐、砭石温灸等技术也有利于他们的病情恢复。”谢小燕说,现在她已经独立在中医护理门诊出诊,她见识到的病例更多、医学知识储备更丰富,让她在医学路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获悉,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注册护士总数8950人,全市护士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1.3%,中高级职称占比25.19%,我市护士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护理质量持续提升。
市护理学会理事长陈连珍表示,目前护理职能正向“健康管理者”转型,护士不仅能提供打针、输液、配药等“老三样”服务,还要兼具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
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基层
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近日,记者来到阳西总医院白土卫生站看到,阳西县溪头镇卫生院急诊科主管护师吴艳芳边为68岁的村民梁换测量血压,边叮嘱道:“您患有脂肪肝指标,平时饮食要少油少盐,适量运动。”
不仅如此,在吴艳芳的微信里,几个“网格化健康管护群”常年置顶。“不论是了解如何服用药物还是遇到突发事件,村民可以随时@我咨询健康问题。”吴艳芳说。自2023年6月,阳西县溪头镇卫生院推行网格化服务起,该院护理团队便定期下乡开展巡诊义诊,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体检)超3万份。
“基层卫生院以收治老年患者居多。以前一些重症老人因担心治疗费用过高不肯入院治疗,现在基层合作医疗能报八成以上,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吴艳芳表示,阳西县溪头镇卫生院新院建成后,逐步完善CT等检查设施设备,患者无须反复奔波进城检查,在镇上就能完成全面体检。
村头巷尾有了“健康前哨”,这正是我市推动优质护理医院持续下沉基层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在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方面打出了“组合拳”,市卫生健康局打造“一专多能”基层护士队伍,探索“一站式”就近综合护理服务模式;各大医疗机构护理团队定期下沉带教,推动护理标准化、规范化等。
在此基础上,我市逐步提高“互联网+护理服务”覆盖面,为群众提供上门延续性护理服务。截至2024年底,市人民医院、市公共卫生医院和阳东区人民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共上线护理服务项目76个,177名护士进驻平台,累计服务335人次。
卢雪云是我市“互联网+护理服务”队伍中的一员。夜幕初垂,卢雪云完成最后一轮查房后,手机突然收到消息——脑梗患者郑叔的胃管意外脱落。通过公众号平台接单后,她立即赶往患者家中,及时处理了突发情况。“现在再也不用连夜送医,专业护士能上门解决,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郑叔的家属说。
作为我市首批“触网”护士,从2018年起,卢雪云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失能患者换尿管和胃管、做气切护理等。“以前全靠个人经验,现在平台有标准化流程和团队支持。”卢雪云说,随着三甲医院护理技术“搬”进了百姓家,部分患者家属还会主动向她学习护理技巧,群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大大提高。
“让专业护理资源流动起来,才能破解城乡健康资源不均衡难题。”市卫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强化护士在岗培训,规范临床护士继续教育工作,创设更多护士学习培训机会和成长平台,进一步提高护士的护理技术基本功及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
“护士这份工作不分昼夜,累吗?”
在本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向多位护士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当然累,但感觉很有意义。看到患者少受一点苦,一切都值得。”这短短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不论是重症监护室仪器闪烁的灯光中,还是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里,我市护理工作者的匆匆脚步永不停歇。这群“提灯天使”始终用爱与专业筑起生命防线,推动护理范畴从病房拓展至患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新时代的潮流中书写着不变的职业初心。
卢雪云告诉记者,她的家人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在每一个深夜归家时刻,父母总会给她留一口热饭。“将心比心,我是妈妈也是女儿,我希望家人健健康康,这同样是其他家属的期盼。”卢雪云说,她尽己所能付出,只希望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减少再次入院率。
卢雪云的一番心声,正是我市护理工作者的缩影。当万千微光汇聚,便成为驱除人间疾苦的火炬。这个护士节,请让我们由衷地和这些默默无闻的“提灯天使”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