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漆器除了漆皮箱等贵重用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日用品——漆木屐(北方叫拖板)。那时,一个人(甚至是一家人)一辈子顶多也就用一两个漆皮箱,然而,每个人每年最少要穿5双木屐。由此可见,其实阳江漆器最大宗的产品是漆木屐。20世纪50年代前,阳江人都穿木屐。外地人到阳江,有两个最深的印象,一是早晨农妇进城收购人尿的“尿哕——”的叫声,一是晚上满街嗒嗒响的木屐声。
阳江人之所以只穿木屐,不穿布鞋,是因为那时橡胶还是稀有物品(新中国成立后,把种植橡胶树当作一项国策),橡胶底的鞋子奇贵,一般人买不起。而像北方婆娘那样用布片纳鞋底做成的鞋子,在阳江地区根本不适用,因为阳江雨水多,地潮湿,这种鞋底很快就会霉烂。
更鲜为人知的是,木屐还可以当作随身带的自卫武器,用力把脚下的木屐飞出去,力度相当于挪动一块大石头,甚至可致人死地。20世纪80年代的武打片《鸳鸯铁屐桃》里,高手的致命杀招就是一双铁屐。
木屐,那时在阳江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因此产量很大,生产作坊、销售商店遍布城市乡村。凡有木材生产的乡镇,如大八、白沙、北惯、合山、大沟、新洲等地,都有木屐生产作坊。到后来,随着工艺改进,屐板由原来一块平板木头改成前低后高的脚底状。“屐攀”用棕皮织成,俗称“沙马扃”。年轻女人穿着较为讲究,通常制成“凸肚”状,即脚心部稍为凸起,像现在的高跟鞋。“屐攀”也由棕皮改布皮,最后变成橡胶皮。时髦的小青年则在木屐底下钉上粗鼓钉,走路“格格格”的特别响,夜晚还故意往石板地上拖行,脚下现两行火光,引以为荣。
随着阳江漆器声名远播,阳江木屐也引入漆器工艺,进一步提高了档次。它与漆皮箱一起,成了必不可少的婚嫁礼物。我们从当时流行的民歌,可知其在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果对木履在两边,福如东海寿双全。果对木屐齐并蒂,蝴蝶双飞到百年。
上厅点火下厅光,照着新娘好嫁妆。照着新衫百二件,照着花屐百二双。
花木屐不但是嫁妆,还是人丁的代名词。每添一个小孩,必添一双木屐。因此,问别人几个孩子,都说:“床前几双木屐仔了?”
清末民初,阳江城里做木屐出口生意的主要有“正栈店”(老板关国桐,又名关深)和“长利店”(老板关国安)。两人均是白沙圩人。他俩的父亲在清光绪年间就经营木屐出口,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正栈店”和“长利店”各有固定油漆工人五六十人,向农村的木屐作坊收购“白坯屐”,然后由油漆工人在木屐表面涂上大漆,并绘以彩色花鸟鱼虫等图案,或者“出入平安”“家庭幸福”之类书法,显得美观大方,被称为“花木屐”。
阳江木屐除在当地畅销外,更多的是大量销往湛江、五邑、海南、广州。外运出口则经香港、澳门,再转销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那时专门走阳江——香港航线的有刘盛、林辅三、刘显三、关来、关定礼、阮辅均、阮辅年等的7艘运输船。每艘船载重两三千担(每担50公斤)。这7艘船,10天一个航次,其出口数量可想而知。
因为阳江漆木屐销量巨大,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阳江城里生产漆花木屐的厂店,增加了广芝兰、宏兴、文明、国强、足安、明华、兴利、新合利等80多间!20世纪40年代的阳江城人口约4万人,如果按每家木屐店铺50人计,则当时共有4000多人从事木屐行业,占全城人口的十分之一,简直是一个木屐城了!
1934年9月,阳江县长李伯振还亲自主持过一次漆屐比赛会议,可见当时政府对木屐行业很重视。
1954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阳江县政府对全县100多家木屐作坊店铺合并联营,成立“阳江县文化用品生产合作社”,社长是庞卓。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阳江才有用废汽车外胎制成的便鞋,人称“海陆空”,谓其耐用之意。农村妇女上山砍柴割草则穿“皮底”,那是一块方形橡胶皮,上面做几个“耳”套上脚趾就成了。
60年代后,由于国产橡胶已经可以满足生产需要,胶底布鞋开始大行其道,风光了千百年的阳江木屐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其实,现在把阳江的漆花木屐做成工艺品,让外地游客既作为旅游纪念品也可当日用品购买,不啻为振兴阳江漆艺的一项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