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雕像。
太极之乡。
城依水立 水绕城活
广府古城的选址堪称古代营城智慧的典范,古城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曲梁侯国,明嘉靖年间,作为广平府治所,古城迎来黄金时代,城池扩至“四门八街七十二巷”,漕运船队穿梭于护城河与滏阳河之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如今站在城墙脚下,仍能触摸到明代包砖的肌理,箭楼垛口间仿佛回荡着守城将士的号令。远处,永年洼湿地轻裹着城墙,滏阳河的支流在城根儿下弯弯曲曲,像条翡翠腰带,将千年古城托举于水云之间。当旱塬上的北风掠过城头,城内却氤氲着江南水乡的温润,这份“城依水立、水绕城活”的智慧,让广府在华北平原上独享"北国小江南"的润泽。
古城的四门各具特色,尤以东门“阳和门”最富传奇。沿着城墙,就来到古城的东门阳和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独特的环形城外城结构,被称为瓮城。这座高12米、宽8米的瓮城,以“外圆内方”的形制暗合天人之道:外层圆形城台象征“天圆”,内层方形城门呼应“地方”。主城门与瓮城门呈直角交错,敌军若破外门,便如投入瓮中的鳖蟹,陷入四面围合的杀阵。这个巧妙设计不仅是“瓮中捉鳖”的防御陷阱,更在防洪中立下奇功——地处洼地的广府易受水患,古人用土袋封堵瓮城内外门,便可有效抵御洪水侵袭。相传筑城时,每座城门下都藏有守护神牛,因此广府城也被亲切称为“卧牛城”,东城门外至今立有卧牛石像为证。最令人称奇的是东门地下的“藏兵洞”,蜿蜒数里的地道曾藏兵千人,如今成为探秘古城的“地下长城”。
踩着城门下蜿蜒的青石板路入城,两侧城墙斑驳的砖石间,偶尔可见明代工匠刻下的铭文。走进古城,眼前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南端竖着一座四柱三门斗拱式石牌楼,立柱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门楣石板上刻着“三辅襟喉”四个大字,意思是“京畿重地,犹如衣襟咽喉。”城内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广平府署、城隍庙、文昌阁、明清的民居,古街,古巷,古宅,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诉说着古城的故事。
酥鱼。
广府缯肘。
如果说水灵秀了广府古城,那这片土地孕育的太极文化就是它的魂。永年洼的活水通过地下暗渠滋养着城池,城中七十二条街巷依水而建,暗合水流方向,形成天然的风水格局。这种水脉催生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武学哲思——水的包容与变通,正是太极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水为师,广府古城走出的杨露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宗师,将拳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杨露禅创杨式太极拳,以舒展大方、绵柔连贯的拳架让太极拳从古城街巷走向宫廷,进而传遍大江南北;武禹襄创立武式太极拳,以细腻灵活、注重内劲的特点,将太极拳升华为融合儒学思想的哲学化武学体系。杨式太极的大开大合、武式太极的细腻精微,恰似广府古城水系的动静相生,共同构成了这座城池“文武双全”的文化基因,让太极文化从广府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南门广场的杨露禅故居朴实无华,杨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雕像掩映在绿树丛中,枝叶摇曳仿佛重现昔日习武场上的吐纳之声。宗师的身影在绿影中若隐若现,让人不禁联想起他将洺州大地的水土灵气,化作刚柔并济的太极招式,让杨式太极以雄浑舒展的拳架,叩开太极文化传播的大门的传奇。
而武式太极的精神圣地——武家大院与武禹襄故居,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使命。武家大院宏大规整,“四道三路二进”的布局尽显武氏三兄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武禹襄故居精巧雅致,处处透露着 “以武证道”的文人风骨。大院门楣 “广郡三武” 的匾额,彰显着武氏家族的显赫;故居影壁镌刻的《太极拳十三势说略》,则诉说着武禹襄将儒学与武学融会贯通的智慧。这座占地 9200平方米的清代宅院,青砖灰瓦间飞檐斗拱,梅兰竹菊的雕刻与太极文化相映成趣。正是在这里,武禹襄撰写《太极拳解》等著作,系统提出“以意行气”“开合虚实”等理论,为武式太极拳奠定了理论根基,让太极文化拥有了哲学的深邃。
广府古城东门。
紧邻古城的东桥村滏阳河上,粼粼波光间一座青石巨桥横跨河面,如长虹饮涧,又似苍龙卧波,这便是与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弘济桥。这座始建于隋朝的古桥,在明万历年间重修时更名“弘济”,取“其功甚弘,其利甚济”之意,从此成为冀南大地的交通命脉。
弘济桥为东西横跨式单孔双敞肩石拱桥,全长48.9米,主拱券净跨31.88米。从滏阳河对岸望去,桥体如巨舟横泊,两端小券似双桨轻摇,既显雄浑气度,又不失灵动之姿。桥面两侧18根方形望柱顶立着石狮、石猴,栏板浮雕着麒麟、奔马,仿佛将整部《营造法式》镌刻在青石之上。最令人称奇的是弘济桥主拱券南侧边券吸水兽上面的桥面石上的小孔,直径4—5厘米,呈弯曲状通向吸水兽头顶上侧。每当遇到淹没吸水兽或接近小孔下面边沿的特大洪水时,便会发出低沉轰鸣,如老牛长啸,因此当地群众叫这个孔为“地牤牛”。这是古人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凿就的报汛装置。当地流传一首顺口溜:两个仙桃俩石榴,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牦牛”,几句顺口溜就把弘济桥上的雕刻进行了形象的总结和概括。
踏上桥面,600余块券石以榫卯串联,将18道单券紧紧锢牢。主拱券拱背暗藏两根铁梁,似脊骨般撑起整座桥体。伸手抚过边券的纤痕,那些深达寸许的石槽,是千年间纤夫用血汗刻写的史诗。滏阳河曾是贯通冀鲁豫的黄金水道,邯郸的煤铁陶瓷由此北运津门,南达江淮,弘济桥便是这漕运长卷的见证者。仰视桥腹,双龙戏珠浮雕蜿蜒于券石之间,缠枝花卉在石缝中绽放。俯瞰河面,倒影中的弘济桥与故道公园的垂柳、黄楼文化景区的飞檐构成时空交错的画卷。此桥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力学的活态标本,更是漕运文化的立体史书。冯骥才笔下的“云来怪石化长虹”,恰是这座全国文保单位的写照。
三辅襟喉牌坊。
缯肘酥鱼驴肉肠,永年洼里美味香。来到广府,怎能错过它独特的味道?古城内四大街八小街纵横如棋盘,清代民居的青瓦上,满是岁月的斑驳印记,老人们坐在雕花门楣旁,讲述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偶尔,从深巷中传来几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与远处传来的市井嘈杂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乐章。街边的小吃摊和美食店热气腾腾,宛如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舞台。食客们围坐在小桌旁,或大快朵颐,或细细品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热闹的场景,正是这座古城烟火人间最动人的诗篇。
走在古城老街的青石板上,顺着飘来的醇厚香味拐进巷口,“老字号缯肘铺”的朱漆招牌下,缯肘泛着诱人光泽,酱色卤汁缓缓滴落。老师傅稳握刀,切开的缯肘肥瘦相间,酱香扑鼻。“选六个月土猪后腿,十几种香料配老汤焖足六个时辰”,这曾是清代宴席“主菜”,如今是百姓餐桌的美味。循着酸甜荷香转入窄巷,蓝火跳跃的粗陶砂锅里,酥鱼咕嘟作响。靛蓝布围裙的老板娘轻轻翻着鱼身,三指宽的鲫鱼在深褐色汤汁里舒展,骨刺早已熬得绵软,鱼肉却还保持着完整的形态“小火慢炖三天三夜,骨刺都能化在嘴里”。转过热闹的街角,就闻到了咸香四溢的驴肉香肠,香肠经过果木的熏制,在齿间绽放出浓郁的香味,还有陈二南糖的绵密、豆皮的醇厚豆香、粉皮的爽滑……这一道道源自永年洼的乡土菜,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发酵,最终酿成了街巷里的岁月滋味。当舌尖触碰到那醇厚的酱香、酸甜的鱼鲜、咸香的熏味,仿佛能看见清代宴席上的精致摆盘,听见漕运码头上的喧嚣人声,还有永年洼里的桨声灯影,这便是广府的味道。这座城,把战火与漕运、武学与哲思、市井与诗意糅合成一壶老酒,愈陈愈香。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