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红眼病”高发:如何让孩子远离这双“兔子眼”?

2025-09-02 11:45:21 来源:阳江新闻网

开学季“红眼病”高发:如何让孩子远离这双“兔子眼”?

阳江新闻网

暑假的欢闹声犹在耳畔,校园的铃声已然敲响,沉寂了两个月的教学楼再次充满欢声笑语。然而在这份热闹背后,一种常见的眼部传染病正悄然潜伏——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杜华玉指出,开学后2-3周是红眼病高发期。这种看似普通的眼部疾病,为何总爱在开学季“兴风作浪”?它又是如何在孩子们之间迅速传播的?

红眼病的“开学魔咒”:集体生活的隐形代价

红眼病在医学上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和腺病毒引起。医生指出,开学后红眼病高发并非偶然,这与孩子们集体生活的特点密切相关。教室内空间相对封闭,学生们近距离接触频繁,一个孩子揉眼后触碰门把手,下一个接触门把手的孩子再揉眼,病毒就可能完成传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卫生意识较弱,共用文具、玩具现象普遍,更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通常为12小时至3天,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眼痒或异物感。随着病情发展,患儿会出现典型的眼红、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伴有畏光、眼睑水肿。医生提醒,部分家长误以为红眼病只是小问题,无需干预也能自行恢复,实际上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角膜炎等并发症。

破解传播链:从揉眼习惯到毛巾共用

红眼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孩子们的一些日常行为无形中为病毒搭建了“高速通道”

1. 揉眼习惯:约75%的学生有下意识揉眼的习惯,病毒通过手-眼接触完成传播

2. 文具共享:小学生平均每天共享文具次数较多

3. 亲密接触:课间嬉戏打闹时的肢体接触增加了传播机会

4. 个人用品混用:住校生共用洗脸盆、毛巾的情况较为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红眼病在症状出现前就具有传染性,这也是其在校园内快速扩散的重要原因。患者使用过的键盘、门把手等物品表面,病毒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曾有研究发现,在一所发生红眼病疫情的小学中,教室门把手的病毒检出率高达40%。

家庭防护指南:构筑三道防线

要打破红眼病的传播链,需要家庭、学校和孩子三方共同努力。医生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以下防护习惯:

第一道防线:个人卫生

- 配备小包装免洗洗手液,培养“不用手揉眼”的意识

- 每天更换干净手帕,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巾

- 准备独立包装的酒精棉片,用于课间清洁手指

第二道防线:物品管理

-文具贴姓名贴,避免交叉使用

- 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专人专用

- 定期用酒精湿巾清洁眼镜(如佩戴)

第三道防线:环境消毒

- 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更换外衣

- 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用酒精棉片擦拭

- 书包每周用消毒喷雾处理一次

当孩子出现眼红症状时,家长需保持冷静:轻症可用冷敷缓解不适(注意区分过敏性结膜炎),但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视力明显下降

- 眼痛加重

- 大量脓性分泌物

- 症状持续超过3天无改善

学校防控要点:切断传播的集体策略

除了家庭防护,学校的防控措施同样关键。理想的校园防控应包括:

1. 晨检制度:班主任观察学生眼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

2. 健康教育: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普及“20秒洗手法则”

3. 环境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消毒2次

4. 病例管理:患病学生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48小时 

走出误区:这些“偏方”可能适得其反

在红眼病防治过程中,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需要澄清:

- 误区一:红眼病可以自愈无需治疗(延误治疗可能加重病情)

- 误区二:用盐水洗眼能杀菌(可能刺激角膜加重炎症)

- 误区三:游泳可以缓解症状(池水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患眼)

- 误区四:眼药水可以随意使用(激素类眼药水可能加重病毒感染)

特别提醒:市面上所谓的“去红血丝”眼药水多含收缩血管成分,治标不治本,长期使用反而可能损害眼表健康。

开学季的红眼病防控,本质上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过程。当孩子们建立起“手卫生-物品专享-环境清洁”的防护意识,不仅能有效预防红眼病,也为抵御其他传染病打下基础。这个新学期,让我们从守护明眸开始,为孩子打造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明亮的眼睛,需要科学的防护;健康的校园,始于每个人的细节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