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巷陌觅文踪 千古弦歌一脉承
2025-08-04 11:59:51 来源:阳江日报

濂溪坊文博园收藏陈列阳江特色老物件、名家字画、旧时报纸等。 北山公园侧的宋代《

风雨巷陌觅文踪 千古弦歌一脉承
阳江日报


   

濂溪坊文博园收藏陈列阳江特色老物件、名家字画、旧时报纸等。



南恩路小巷的濯热楼曾是岭南画派鼻祖居廉传艺之地。


《公论报》社址墙绘。

仲夏傍晚,暑气未消。步入中山公园,老榕树下的白发长者三三两两,时而把老故事讲到兴起,时而翻开报纸讨论时事新闻。公园一隅的旧书摊上,一本本《花笺》纸页泛黄。“我认不全字,但书里的歌能唱。”年近七旬的梁伯指尖轻拨二胡丝弦,一曲古谣便从唇齿间自然淌出。这婉转的调子,正是阳江绵长文化记忆的生动回响。

阳江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自一万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于此生息,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合浦郡高凉县初落,直至阳江城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千百年来的高凉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孕育了人杰地灵、“贵地总无忧”的阳江,亦造就了源远流长、深沉厚重的漠阳文化之乡。在老街巷内的陈砖旧瓦中,依然存留鲜活的文化记忆,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 策划/杨国华    ■ 统筹/许晓峰    ■ 撰文/盘聪颖    ■ 摄影/梁文栋

摩崖石刻溯文脉起源
东晋才子开『风雅先河』
北山泉石享『曲水流觞』



北山公园侧的宋代《恩平歌》石刻,是目前可以考证的题咏阳江最早的摩崖石刻诗。


随着一场不期而遇的骤雨,记者行至北山公园摩崖石刻群,宋代刻下的一首古诗《恩平歌》映入眼帘。“家映楚山清可饮,君恩未报难高枕。”这是宋南恩州守李观于嘉祐三年(1058)离任前有感而作的一首诗,镌刻于北山熙熙亭东面一块巨石西壁。据广东楹联学会顾委会副主任康斯馨考证,此诗是题咏阳江最早的摩崖石刻诗之一,也是宋代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尽管年代久远,《恩平歌》遗址很多字模糊难辨,但当指尖抚过被风雨侵蚀的阴刻文字,可以感受到李观忧国忧民的情怀。摩崖石刻镌刻着遥远记忆,而北山石塔南面的莲花石(亦称“神仙石”“仙履石”),是古代文人墨客云集于此饮酒赋诗,引泉放杯纵享“曲水流觞”雅兴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奇文佳句。时光已远,山河依旧,漠阳大地文脉起源的画面,仿佛在细雨绵绵中徐徐展开。

阳江虽处岭南偏僻之地,历史上却是海丝文化重镇,扼守中原通往琼崖的海上要道,自古便是羁旅名士眼中的“德厚之地”。鼍城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与山海相映成趣,多少为官、游历抑或贬谪的文人墨客,在此登“望海台”“清晖楼”观海,攀顿砵山、岗背山望江。访山游岩,临溪踏浪。胸中块垒,眼中风物,化作笔底波澜,嗟叹不已而放歌咏唱,留下许多不朽之作。

溯流而上,历史的画卷翻至约1700年前的东晋。学者杨方因看透官场被门阀世家所把持操控,自请为高凉太守。南国的风物令他耳目一新,灵感如泉涌,遂提笔写下《扶桑》。这不仅是吟咏阳江风物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可考最早的扶桑诗。杨方在阳江潜心学问,撰写了学术著作《五经钩沉》,开创了阳江的文雅先河。

时光流淌至宋代,文脉愈盛。南恩州知州黄公度重文兴教,诗礼化俗,著《莆阳知稼翁文集》。南宋名臣胡铨,身遭贬谪,为阳江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所倾倒,留下诗篇5首……这些“过化名宦”如文化信使,带着礼乐诗书气韵的中原文明而来,极大地拓展了本土文人的精神视野。

淳熙五年(1178),本土才俊曾跃麟的诗集《子龙集》行世,宣告“阳江诗人”的声音汇入华夏文明的星河。据《阳江县志》记载,元、明、清三朝人才辈出,出现近40名阳江本土重要诗人。元朝有阳江著名科举人物李梅国,所作诗歌《熙春亭次胡忠简公韵》《罗琴山》等境界高远,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明朝以刘芳、苏恩和苏复生父子及陈衡尤为卓著,其中陈衡留有《潭底月》《戏马台诗》等诗集。清代诗坛更为鼎盛,诗词理论研究活跃,林季石《韵要备检》、林闻誉《唐人试帖注》、邓琳《诗学便读》等诗学研究著作面世,共同织就了绚烂的文苑风华。

在阳江,古今佳作迭出,诗词活动丰富,出现独特的“诗词现象”。北山之上,文人雅集兴盛,江楫的一首《留别南恩州诸父老并答谢祖饯》,引得众人唱和,尽显觞咏风雅。万历五年(1577),官员沈思孝驻留阳江,在借山亭开坛讲学,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胸襟和刚正的气节,吸引了众多本地才俊至此谈经论道,诗词唱和,一时风雅鼎盛,余韵悠长。

行至阳江学宫,阳江文史学者陈慎光指着一副对联说:“在江城,百姓以方砖代纸,茄根代笔习字。”阳江楹联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渗透街巷肌理。清翰林院庶吉士姜自驺曾题江城地名:锦绣街,街上佳人皆锦绣;尊经阁,阁中国士各尊经。

在清代,阳江出现“书法榜”群众书法比赛,群众按每期出题书写投稿,邀宗师点评公榜,互相比较研讨,有褒有贬,议论热烈。长期以来,阳江书法榜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与诗歌作者,为阳江的书法、诗歌发展播下了艺术种子。自20世纪20年代起,阳江民间自发举办的定期楹联书法比赛从未间断。临近除夕,出现万户挥春的盛况,朱丹纸上必是手写墨迹,挥春档口常逾百处,书者挥毫,观者如云。

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或咏景,或抒怀,琳琅满目。在清代和民国期间,阳江名人林季石、陈芸池、林钟秀等创作了许多精品诗联。2004年,阳江荣膺“中华诗词之市”;2005年,又获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直至今日,阳江诗联历经岁月烟尘而文脉不辍,后起之秀辈出,两块国字号品牌正越擦越亮。

濯热楼内传丹青薪火
居廉讲学播艺术火种
星汉璀璨耀书画名城


濂溪坊文博园收藏陈列的裕和、广泰成等知名厂家出品的漆箱。

北山毓秀,漠水源长。华夏艺术之兴,必依文化沃土而生。苏东坡所倡“诗画本一律”,所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阳江荣膺“岭南书画之乡”称号,绵延不绝的千年墨香,如古榕盘根深扎沃土,又似春江奔涌,滋养代代才情。

雨后初霁,记者走进南恩路小巷深处,苔痕悄然爬上濯热楼的青砖。这座两层高的清代碉楼,曾是岭南画派鼻祖居廉传艺之地。飞檐斗拱之下,时光仿佛倒流——恍惚间,似见人影绰绰,笑语喧阗。那是一个寻常午后?抑或是清风明月的夜晚?濯热楼内,居廉立于案前,提笔挥毫,点染“撞水撞粉”绝技;长衫儒雅的谭崇徽恭敬侍立,与阳江才俊品评丹青妙笔、金石韵味、诗词意境。楼内墨香氤氲,窗外漠水汤汤,一场艺术对话在此热烈进行。

“濯热楼上藤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在阳江文史爱好者钟元照眼中,濯热楼是阳江旧城里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之一,其多次呼吁加强保护。

清道光年间,谭崇徽家族于南恩路西段营建园林府邸“资政第”与“司农第”。同治十三年(1874),官至水部郎中的谭崇徽获御赐三品衔,是一位“昼了公务,夜接词人”的雅官。谭崇徽师从居廉,辞官归隐后,不仅将其府邸变为文人墨客谈诗论画的殿堂,还多次延请居廉赴阳江授课,成为阳江文化艺术发展史的光辉一页。

居廉在教学之余,还与谭崇徽共同创作。谭崇徽工花卉仕女,其珠粉金末入画的技法有“一画千金”美誉,目前可见的10余幅谭氏绢本作品中,尤以《过垂虹》诗意人物画最为精妙——扁舟中吹箫长者与低唱仕女,线条遒劲传神,尽得居派真传。此外,谭崇徽收藏极丰,文徵明、唐伯虎墨宝和珍稀端砚等尽藏府中。清代著名篆刻家黄士陵与谭崇徽亦师亦友,曾应邀到司农第做客,留下刻章40多枚,部分藏品至今犹存民间。“濂溪坊文博馆存有10余件与濯热楼相关的书画、印谱。”钟元照说。

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席卷全国,阳江展现了其前瞻视野。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知许南英将濂溪书院改为校舍,设师范传习所,由辞官归乡的翰林姜自驺任所长,培养出阳江第一批师范生。1916年,阳江师范正式创立,开创了图画、手工美术课程。

“阳江师范的美术教育,为阳江乃至粤西地区带来了新的美术思潮,关山月和许章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漫步于阳江师范旧址,古树掩映下,仿佛回荡着昔日的书声墨韵。1928年,关山月考入阳江师范,在此接受美术启蒙,后成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同届考入的还有许章衡,他是一名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其教育观深刻影响了阳江乃至更广地域的美术教育。

阳江艺术苍穹星汉灿烂。油画大师苏天赐的启蒙之路亦始于此,后师从林风眠,其融汇东西的风景油画终成一代典范。

在阳江,绘画或欣赏画画,不限于名人名士,寻常市民亦然。据史料记载,近代阳江漆器生产兴盛,日用漆器饰以绘画为一时风尚。20世纪初,阳江人日用的漆皮箱、台面、屏风等漆器,常绘有山水人物、苍松翠竹、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或古典图案,形神兼备。绘画之美融入阳江人日常生活,成为民风民俗。

1958年,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成立。此后一段时间内,阳江漆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新高峰。当时漆器厂集中了阳江企业包括傅乃彬、范俊、陈其积等在内的精英,漆艺产品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大放异彩。1962年,国歌歌词创作者田汉参观阳江漆器后,赋诗赞美:“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漆器上的花鸟尚在光影间流转,漠水河畔已传来铿锵乐音。大型民歌诗词活动在阳江自古有之,如明末清初流行于民间的节目“跳禾楼”,以斗歌形式,意在祈求农家丰收。后来还有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海边渔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大多系群众自发组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水边田头,红白喜事,歌声从未断绝,山歌、咸水歌、花笺调、堂梅歌、禾楼歌……二十余种民歌,形式活泼,雅俗并存。

千百年来,不同的音乐形式在阳江演绎,这方歌谣沃土孕育了音乐家何士德——他少时在教堂圣咏中启蒙,后成为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是伴随着歌声前进的,何士德创作的《新四军军歌》尤被大众所熟悉和喜爱。至今,悠扬的歌声穿越时空,仍是脍炙人口的名曲。

乐声未歇,舞步已翩然而至。阳江传统的民间舞蹈有《鲤鱼化龙》《双凤朝牡丹》《五福团寿》《狮听鸡鸣》《鹬蚌相争》等。在春节期间及其他隆重节日,城镇农村都有民间艺人作庆贺演出。

1954年全国民间艺术汇演中,平冈艺人蔡汝宪等8人演出《双凤朝牡丹》,获得优秀节目奖。及至1986年,《鲤鱼化龙》在广东省欢乐节暨国际旅游节获省民间舞蹈“丰收杯”奖。这两个阳江民间舞蹈中的龙、凤、鱼元素,均采取美术技巧扎制,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恰印证了民间艺人所言:“阳江艺术三绝,漆器似画,舞蹈似漆,画中又有舞姿。”

悠悠岁月,如漠阳江水,奔腾不息,昼夜不停。

再说回居廉。他在阳江城濯热楼开堂讲课,其中有一位清末秀才叫区梓琴,正是后来能书擅画并工诗的香港画坛“三绝牡丹王”关保民的早期恩师。而其兄居巢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位是岭南画派奠基人之一高剑父,后来的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曾拜师高剑父门下。

关山月、关保民实为关氏宗亲,被誉为画坛双璧。漠阳二关,一个是“牡丹王”,一个画梅称绝,两人惺惺相惜,曾有过一次惊艳的合作。

那是1992年的重阳节,关保民首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与关山月共同创作了牡丹墨梅图。关保民先画牡丹,关山月后补墨梅。梅花与牡丹的花期并不相同,这其实是漠阳二关借花隐喻。关保民题诗曰:“相逢空负几番风,缘隔参商恨靡穷。谷雨我来君已去,小寒君至我途中。”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居廉开堂授课之时,想必未曾料到,他播撒的艺术种子,会在阳江代代传承,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并形成今日阳江热衷美术的浓厚氛围。

从『市井烟火』到『文化星河』
报媒兴起发时代先声
文事鼎盛续漠阳新篇


孙中山题词贺《公论报》创刊。


《大中日报》刊出《阳江即是阳江》一文。

远处北山如黛,夏风掠过濯热楼,漠阳江蜿蜒流淌。这场古与今的文化传承,不断以新的方式彰显着生命力。晚清时期,西学传入中国,两阳地区地处沿海,得风气之先,“西学东渐”成风气,新兴文化悄然起步。

站在永福街与锦绣街的交接处,钟元照拂过斑驳砖墙道:“看,这便是《公论报》的故址。”1913年6月,两阳地区近代第一张报纸在此诞生,在濂溪坊文博馆里,仍珍藏着阳江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1月1日)出版的《大中日报》,其中《阳江即是阳江》一文追述:阳江新闻事业,发轫于民国初年,首由美国人谭沾恩与中国同盟会会员许可信倡办。因谭沾恩之父谭约瑟与孙中山先生有患难交,两家情谊深厚。听闻谭沾恩欲于阳江办报,孙中山欣然挥毫题赠“主持公论”,更捐资五百港币支持创刊。

《公论报》的面世,标志着阳江新闻媒体业的初步发展,报刊不仅传播新闻信息,还积极关注社会问题,推动了群众社会思想的进步。其经理项仙侣,家族以篆刻艺术闻名岭南,男女老少工书法篆刻。他不仅将文人气息注入报业,还收购报社设备创办绍文堂,成为阳江民营印刷业的重要开端。然而,由于《公论报》内容狭窄,文字多用文言文,发行量有限,于1926年上半年停刊,但种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多由民间团体或私人主办。

据《阳江县志》记载,从清光绪末到1988年,漠阳江畔出现的报纸有20多种,如《民声报》《江声报》《漠阳江报》《两阳日报》等,涉及文学、科技、金融等领域。这些报刊无论存续长短,皆为广大文学、摄影、美术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让民间创作者的光和热得到了充分释放。1988年撤县建市后,以前身为《阳江报》的报刊《阳江日报》发展最具代表性。

报纸媒体的兴盛,有力推动了阳江文化事业的发展,让街巷市井中的“文化味”浓郁起来。记者跟随阳江文史爱好者邓格伟的脚步,穿行于骑楼之间,他遥指街巷深处介绍道:“南恩路曾是几代阳江人心目中的‘文化中枢’。”民国年间,位于南恩路中段的民众教育馆,是阳江书画展览、交流之所,中小学美术比赛、名人书画展常在此举行,深远推动了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事业迅速发展,文化馆、书报阅览室、电影院、大戏院(红星戏院)、工人文化宫、中山公园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皆汇集于南恩路。阳江文史学者曾宪勇回忆道:“当年报纸未入户,每天上学前、放学后,我最企盼的,便是走到文化馆里读报看展,文化馆门口也设有读报专栏。街坊们都汇聚在那里,盛况一时。”群众艺术日渐普及,助推产生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山歌剧、民间舞蹈、摄影、雕塑等,形成了更系统、更亲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新的文艺群众团体也相继成立,定期举办书画等展览,为百姓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油画大师苏天赐对故乡情深意重,其侄孙苏云龙介绍,1992年,苏先生最后一次回乡办展,当时观者如潮。他笔下的漠阳风情,唤醒了无数乡愁与艺术憧憬。此后每次展出苏天赐的作品,都有青年学子前来品鉴学习……

放眼当代阳江,漠阳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出生机与活力。正如陈慎光所言:“如今我们身处文化蓬勃的年代,平台广阔,青年有为,阳江故事正续写新篇。”这故事里的每一页,都印证着:那些被漠阳文化滋养的力量,已化作阳江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说明:文中除引用历史文献外,还参考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阳江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鼍城史话》、阳江市文联编著《文化现象》、陈思瑞主编《阳江美术简史》,特致谢忱。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