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检查茶叶晾晒情况。 袁荣泽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杨辉南
通讯员/黄隽稷
茶香漫翠岭,春日采茶忙。
清明时节,我市各大茶场到处新绿绵延,茶香弥漫山野。随处可见头戴草帽、手提竹篓的采茶女,行走在一垄垄整齐的茶树间,挑选出积淀了整个冬天的“一叶茶香”,泡一杯飘香四溢的阳江茶,款待四方宾客。
红茶绿茶黄茶,还有白茶。十年间,阳江茶不仅越来越清香,种类越来越多,而且种植、加工方式也在悄然改变,规模化茶场占全市茶场面积的近半壁江山,机械化加工生产线覆盖各大茶叶种植区。新老茶树联动,阳江现代化茶叶产业基本成型。
专业化茶场纷纷落户
改变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模式
好山好水出好茶。
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望夫山脉的鹅凰嶂蕴含丰富的营养成分,独特的气候和适宜的自然条件,让阳江不少地区非常适宜优质茶树生长。目前,我市茶场总面积达1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的山区。
适宜的气候环境,吸引了企业家、返乡创业青年纷纷落地阳江种茶树,建立起一个个规模化、标准化茶场。新生力量的到来,让茶场焕发出了新活力,逐步改变着整个茶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向着现代化产业方向迈进。
“一芽两叶,刚刚好。”4月2日,在位于阳春市河丆镇的阳春市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场里,整个茶场规划整齐,配套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一年中的第一叶春茶萌发了出来,村民提着竹篓,眼疾手快地挑选出一芽两叶。
2016年,阳春市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中河丆镇适宜的气候环境,开发了200多亩新茶场,引进种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英红九号、鸿雁十二号等茶树品种,建设标准化的生态种植茶场,推进茶叶生产基地进行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茶场严格要求不能喷洒农药、施化肥,一定要用有机肥。”阳春市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麦华生介绍,用有机肥的成本虽然高很多,但对提升茶叶品质、改善土壤能起到关键作用,也为制作高品质的茶叶提供稳定、优质的茶青,这是茶场长远发展必须走的道路。
2015年,来自江门的梁忠志看中阳春市圭岗镇大河村独特的气候,认为十分适合种植茶树。在大河村委会的协助下,梁忠志租赁了村中零散茶园,整合成280多亩连片茶场,建立起泽琳茶场,并打造成集农民培训、种植、加工、销售、配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泽琳茶场、大河茶场、茗阳茶场……近年来,我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引导企业合理规划布局新茶场,在种苗引进和繁育、完善水肥一体化、建设绿色环保无尘生产车间、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支持,一个个专业化茶场纷纷落户我市茶叶主产区。
目前,全市100亩以上的规模茶场共9个,总面积5550亩,占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的48.41%。我市茶叶种植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为茶叶加工和品牌打造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一个个专业化茶场的带动下,我市各大茶叶主产区主动求变,提高种植技术,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着我市茶叶种植方式实现全面革新。
从人工炒茶到机械制茶
加工能力和茶叶品质大提升
近日,在阳西县东水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有序地将刚采摘的茶青摊在萎凋槽上,调节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并时不时观察茶青的变化,把握最适宜的萎凋时机,然后进入下一步工序。
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炒干,绿茶当天采摘,当天就可以制作完成。红茶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些,从萎凋、揉捻、发酵到烘干,大概需要2-3天时间。
“我们的茶叶加工能力完全能满足当地的需求。”阳西县东水茶业有限公司茶场场长李孔强介绍,现在,加工车间每天能处理茶青3000多斤,生产干茶700斤;并计划新建加工车间,投入使用后,每天干茶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斤。
2012年,阳西县东水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在整合好当地茶场资源,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之后,开始引进机械化生产线,代替当地传统的人工炒茶,并与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研发多个品类的东水茶产品。
阳西县东水茶业有限公司制定了从土壤鉴定、水源检测、品种培育、茶树种植、田间管理、茶青采摘标准、茶叶制作工艺、包装、仓储运输及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质量管控标准,建立了茶叶种植基地和新品种研发中心,大大提高了整个东水茶的技术水平。
新技术的入场改变了东水村几十年的生产模式,东水茶从原来单一的绿茶发展为绿茶、红茶、白茶,产品多元化;加工模式从原来的人工炒茶发展到机械化制茶,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品质更加稳定,开始往品牌化的路线发展。
茶叶加工能力的变革不仅仅发生在东水村,在河㙟镇、圭岗镇等茶叶主产区,新技术、新设备也在陆续布局,改变着当地的茶叶生产格局。
“我的祖辈是茶农,以前茶叶加工离不开人工劳作。”阳春市圭岗镇茗阳茶场负责人陈朝伟介绍,去年,茶场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改变了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杀青、揉捻、干燥、发酵、精制等工序已实现半自动化,年均生产20万斤干茶,主要生产圭岗柠檬红茶等茶叶,打造“茗阳茶”品牌。
从人工炒茶到机械化制茶,我市规模化茶场陆续布局茶叶加工生产线。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市建立的新茶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而且基本都建立了各自的茶叶加工生产线。从我市茶叶种植规模分析,目前的茶叶加工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全市茶青的加工需求。我市茶叶产业加工能力的短板已经完全补上,正向着更高端的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方向发展。
“以新带旧”整合老茶场资源
联农带农迸发产业新活力
神仙岭上神仙茶,一口神仙茶伴随着河㙟镇几代人的成长,是他们共同的记忆。
在麦华生的老家河㙟镇罗阳村委会迳口村,几十年的老茶树随处可见,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小茶场。大部分村民对茶场进行粗放式管理,以家庭小作坊的模式炒茶,再拿到附近的集市售卖,或卖给熟悉的亲朋好友。
过去,在阳江的老茶场,这种简单的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十分普遍。生产的茶叶品质不稳定、利润低,而且粗放式管理影响老茶树的生长,村民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导致整个茶叶产业陷入一种低迷、不温不火的状态。村民也只能抱着“能卖多少是多少”的心态,去经营茶场。
近十年来,返乡创业人群带来了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树立起了茶场“有机种植、人工除草”的种植新模式,并将这种新模式扩散开来,逐步改变我市老茶树的种植管理,尝试“新旧融合”,让老树发新芽,迸发出新活力。
“我们计划将老家的老茶场承包起来,用新模式开展种植、加工,打造品牌。”麦华生表示,这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种植的老茶树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能白白浪费了,要改变“好茶树卖地摊价”的现状,让村民受益,也让老茶树发挥真正的价值。
同在河㙟镇经营茶场的蔡志川,则与麦华生承包老茶树、走品牌化路线有所不同。他与村民建立了合作关系,按照茶品要求,回收村民的茶青进行加工、销售。这样,村民只需负责前端的种植环节,就可以融入现代化的茶叶生产链中。
为了提高茶叶加工能力,蔡志川正在建设8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今年秋季就可投入使用,加工能力可以覆盖河㙟镇及周边地区。考虑到回收村民的茶青,会带来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蔡志川按照品质等级,推出不同档次的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东水茶不再是低端产品。”谈起近十年来东水茶的变化,李孔强自豪地说道,公司在引进新的种植方法、新设备、新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带动周边的村民进行革新。“每次请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来东水村,不单单是帮公司解决问题,专家也会到村民的茶场,帮村民答疑解惑,以技术带动周边的老茶场改造升级。”
十年间,东水茶的价格从原来每斤几十元到现在每斤300多元,这是“老树发新芽”最好的见证。新企业的到来,如一声惊雷,打破了茶场几十年的沉寂。企业共享东水茶区域品牌和茶叶加工技术,整体提升区域茶叶品质。村民也纷纷开始转变,从手工炒茶到机械化制茶,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种植,5000多亩东水茶畅销全国,东水山茶被评为“广东十大名茶”,区域性公共品牌越来越响亮。
通过“以新带旧”的模式,阳江万亩茶场正在 “蝶变”,新老茶树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现代化茶叶产业基本成型,在我市茶树繁茂的山间,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丰”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