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思村

□ 雷 潘

2025-10-28 09:35:31 来源:阳江日报

江山远阔,烟火人间,又一年,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中秋节了。据说,中秋这天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也最容易感情流露——思念自己的家乡。中秋之夜,古人杜甫静坐席中,仰望清冷的明月,随着月光的流转,思

见月思村

□ 雷 潘

阳江日报

江山远阔,烟火人间,又一年,千里共婵娟。

又是一年中秋节了。据说,中秋这天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也最容易感情流露——思念自己的家乡。中秋之夜,古人杜甫静坐席中,仰望清冷的明月,随着月光的流转,思念远方的家乡,有诗为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大诗人李白凝望着那轮明月,心中升起缕缕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提起手中的笔,写下千古名句,饱含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我的家乡在粤西阳江农村,村名叫“新村”,自然而然,我对家乡的思念,即是对吾村以及家人的思念,可以称得上“见月思村”的了。

新村,名字很好,不论在古时还是今日,永远都不会落伍。联系当今时势,不了解的人以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简称,其实,它与中国农村的其他村庄无异,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而已。但是,它有着与多数村庄不同的存活方式,特点非常明显,是一个亦耕亦渔的村庄。农村主要是耕田,村民以种地为生,它的定居场所是农耕文明的体现。我的村庄—新村也不例外,村民们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靠老天爷赏脸吃饭。同时,由于临近大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少村民干起打鱼的活。既背靠黄土,又面朝大海,一直以来,历尽沧桑,饱经寒暑冷热,也有春暖花开。既是农民,又是渔民,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处事以及思维方式。

拥有渔民和农民的双重身份,过着亦耕亦渔的生活,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们打着两份不同的工,拿着两份工资。不管艰辛与否,能拿到两份工资,收入肯定大涨,应是奔小康的了。其实不然,有着两重身份,做着两项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还过着不是很富裕的生活。吾乡新村地少人多,靠近海边有许多滩涂,有时咸水侵袭,能耕种的地很少。人多地少,村民要为生存问题着想。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可以向大海要生存,于是打鱼成为另一种职业。既耕种又打鱼,东方不亮西方亮,一颗生存雄心,有了两手准备,为生存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土地者,万物之本源,生民之命脉也。”吾村靠种地为生,与大多数农村一样,遵从万物之本、生民之命的意旨。村民遵从季节规律,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勤勤恳恳耕种,秉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信念,怀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希望,经过不懈的劳作,还是有所收成的。当然,耕种还要看“天”吃饭,得依靠上天的眷恋。种地也有受到天气影响的时候,即便收成不好,村民付出了努力,无论日子怎样艰辛,也从不抱怨什么。为了村庄以及土地,他们从不放弃耕种,相信劳动能改变这一切。

相比于陆上种地,打鱼是很不安全的。大海波涛汹涌,风云变幻莫测,不可预见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所以,吾村的村民另外一种渔民身份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别的,就为了生存。那时,即便耕种,但收成少,有时温饱尚成问题,因此,只能向海而生。海洋给予村民希望,但这希望时刻伴随着危险。以至于有说法,“家有半碗饭,不踩三块板”,当地人称小船为“三块板”,意思是,种地再苦再累,守着一亩三分地,基本都在地面上干活,终究心里是踏实的。而到了海里,一切都是未知数,大海变幻莫测,风云际遇,是可不可控的。没办法,日子只能这么过,耕种辛苦,但也得过比耕种更辛苦的打鱼生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里的诗句。中秋了,海上升起明月,此时此刻,无论在天涯还是海角,都加快了我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想想小时候,也是中秋之夜,正值涨潮,大大的月亮从海面慢慢升起来,潮满,月圆,人聚,家里乐融融一片。一家人在一起,吃什么都好味道,谈什么都高兴。现在想起来,能吃上家里做的汤圆、仔、叶贴等,都是很幸福的事。然而,少年不知愁滋味,只因那时时光的回旋镖还没有打在自己的身上。无知无畏,实为快乐之本。我父亲就是一个典型靠打鱼为生的农民,与吾村的村民一样,经常冒着大海的风险出海打鱼。有时中秋的时候,撒网很晚还未回来,一家人都特别记挂,等着他回来吃团圆饭,还盼着吃上美味的海鲜呢。要知道,出海打鱼,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远离陆地,无依无靠,是十分危险的事儿。海上有时看似平静,反而让我想起那些风浪,越是平静越是危险,那些平息以及还没有到来的风浪,随时都有到来的可能。所以,打鱼有风险,出海要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能捕满仓鱼。

后来,我走出农村出去工作。作为一个游子,时常会思念起家乡,而到中秋之时更加强烈。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思乡忆土是永恒的主题。有时,到海边看到大海,亦有一种看到田地的感觉;有时,到乡村去旅行,看到田野,亦有一股大海的风韵。我总是把大海当作农田,希望在大海上看到庄稼;也试图把田野看成大海,在希望的田野上,秋天了,稻谷成熟了,在秋风的吹动下,变成金黄色的海洋。田地、大海,这个时候成为我思念家乡的一个载体。这或许与大海、田地无关,是我自作多情吧。正是因为土地之根本、之远阔,海洋之博大、之希冀,我把更多的情感附加或寄托在它们上面。

中秋之夜的月亮,毫不吝啬地照耀大地,也洒落在海洋。它很公平,很有肚量,我居住的城市与我思念的故乡都能照顾到。想想吾村的过往,亦耕亦渔,使其赖以生存下来。那时村里人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精耕细作,勤勤恳恳,不舍得荒废一寸土地,难能可贵。那时村里人出海打鱼,不惧危险,向海而生,为生存而奋斗,实属难得。听家里人说,如今若回乡看一看,一些土地荒弃,年轻人不种地了;海边滩涂化,一些村民出不了海打鱼了。月光依旧照耀村民的房屋,但里面没有多少人居住了,即便有人住着,多数是那些“老弱小”的留守人员。

今晚,我站在城市的月光中,看到了居住的城市,也看到远方家乡的村庄,在夜色中越发迷糊,似乎渐渐有了土地和大海的苍茫感。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