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弦上谱,疍家岁月长

杨掌喜李有凤的渔歌传承路

2025-04-07 17:01:05 来源:阳江日报

杨掌喜李有凤的渔歌传承路

渔歌弦上谱,疍家岁月长

杨掌喜李有凤的渔歌传承路

阳江日报

“乜鱼清煎味道香,乜鱼最好那条肠。”“马鲛清煎味道香,稍刀最好那条肠。”——这不是厨房间普通的夫妻对话,而是海陵试验区闸坡镇一对渔家夫妻的渔歌对唱。每当他们一展歌喉,唱起充满渔家烟火气的渔歌时,总会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掌声如潮。杨掌喜与李有凤夫妻二人用歌声诉说着渔家故事,传承着独特的疍家渔歌文化。

文/刘再扬

渔家子弟的渔歌之缘

杨掌喜和李有凤都是土生土长的闸坡“60后”,自幼在渔家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年轻时,杨掌喜是一名地道的渔民,婚后,夫妻二人共同经营过渔排养殖,开过大排档,还在街上卖过春联。尽管生活忙碌,但渔歌始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扫地时唱、做饭时唱、守店时也唱,歌声总会不自觉地从他们口中传出,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

长期在海边小镇生活,杨掌喜在海上作业中体验到了渔民的艰辛,也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闸坡著名渔歌手杨业芬等前辈那或悠扬深情、或豪放高昂的渔歌,更给他带来了强烈震撼与创作灵感。在渔家文化的长期浸润下,杨掌喜逐渐学会了演唱和创作渔歌。

2000年,不少闸坡老渔工结束出海生涯,他们喜欢聚在一起唱渔歌、听渔歌。彼时,年轻的杨掌喜常参与其中。为了提升演唱水平,大家共同商议,邀请杨业芬老师前来指导。在杨业芬的悉心教导下,大家唱渔歌的水平显著提高,来学唱的人也越来越多。2013年9月,一帮热爱唱渔歌的渔家人成立了阳江市滨海旅游文化协会疍家渔歌队,杨掌喜被推举为队长。

杨掌喜深知,传统渔歌多为个人独唱或双人对唱,形式较为单调,难以满足舞台表演需求。为了让渔歌表演吸引更多观众,他将渔家人的故事编写成剧本搬上舞台,创作出渔歌小品。表演时,小品中既有对话与情节,又融入渔歌、白榄,还搭配了伴奏。演员身着渔家传统服饰,形象鲜明亮眼。他们所表演的内容皆源自渔家人的真实经历,生动接地气,紧扣渔民心声,触动人心,深受观众喜爱。

发掘妻子的唱歌天赋

2014年8月,南海(阳江)开渔节在闸坡镇举办,阳江市滨海旅游文化协会疍家渔歌队受邀参加晚会演出。因节目缺人,杨掌喜临时拉来妻子李有凤“救场”。令人惊喜的是,李有凤的舞蹈与渔歌演唱水平远超预期,她的美妙歌喉收获了观众与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从小就热爱舞蹈和渔歌,只是因为养育子女、操持家务,没时间参加排练。”李有凤说,渔歌队成立后,她常来观摩学习,进步明显,大家都称赞她颇具天赋。此后,每逢南海(阳江)开渔节的大型演出,李有凤宁可放弃几天工作,也要参与排练和演出。

自渔歌队成立以来,杨掌喜、李有凤夫妇在外出演出过程中,结识了许多会唱渔歌的前辈。他们认真倾听前辈们讲述过去渔人的生活与历史,那些海上生产和生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们。夫妻二人用心记录,陆续将这些素材编成渔歌小品、写成渔歌词。

经过多年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渔歌队的舞台表演技艺日益成熟。他们每年积极参加南海(阳江)开渔节的欢庆晚会,还前往东平渔港及阳江各地演出,深入社区、敬老院和乡村开展公益演出,并走进学校教学生唱渔歌。2016年,鉴于渔歌队在渔歌创作和演出方面的出色表现,广东省疍民文化协会授予阳江市滨海旅游文化协会“阳江市疍民文化研究基地”称号,进一步坚定了夫妻俩传承与发展渔歌的信心。

夫妻携手传承渔歌文化

为改变渔歌传统单调的清唱(或对唱)形式,多年来,杨掌喜大胆创新,融入现代演出技术手段。在保留疍家传统原生态渔歌韵律的基础上,将渔家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思想感情相结合,打造出舞台戏(闸坡人称为“船仔戏”),使渔歌演出效果极具感染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渔歌有《渔女情歌》《海鱼特性》《哭嫁》《阿妹等船回》等;渔家小品有《疍家婚俗》《生鸡拜堂》《渔民女上街》《渔女择情郎》《渔业大丰收》等;此外,还有《美人鱼》五集歌剧等。多年来,杨掌喜创作了数十个渔歌小品剧本,撰写的渔歌歌词超过200首。这些渔家文化作品将渔家人的故事、生活情节、语言、服饰以及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赞赏,对挖掘、传承、保护、发展渔家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掌喜结识了珠海市致力于渔家文化传播的著名作曲家蒋永君先生。蒋永君观摩过杨掌喜夫妇表演的渔歌和船仔戏后,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李有凤的演唱嗓音出色、极具感染力,二人创作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蒋永君鼓励他们系统整理作品,包括图片和演出录音,为渔歌传承发展贡献力量。目前,杨掌喜夫妇正着手系统整理这些作品,计划出版一本渔歌小品作品集,以更好地传承渔家文化。

如今,唱渔歌的年轻人稀少,上了年纪会唱渔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这让杨掌喜夫妇深感担忧。出于对渔歌的热爱,他们一有空就哼歌、抄歌、写歌,将喜怒哀乐融入其中。他们不仅自己唱,还积极教孩子和其他人唱。杨掌喜表示:“渔歌要发展,就必须传承给下一代,绝不能出现文化断层。”他们要求自家孩子从小学习渔歌,平时还进村入校教唱渔歌,并带队赴多地演出,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渔歌文化。

谈及兴处,杨掌喜夫妇不禁挥手,哼起渔歌小调:“海陵景区早已成名,青山绿水自然纯清。东方夏威夷银滩在,旅游宾客慕名而来……”杨掌喜夫妇的歌声高亢嘹亮,眼神中满是对渔歌的热爱与执着。对他们而言,渔歌不仅是爱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期望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渔歌作品,让疍家渔歌文化唱响大江南北,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