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村上红旗扬
2025-04-06 09:35:29 来源:阳江日报

□ 曾 平

渡头村上红旗扬
阳江日报

绿美渡头村。 谢兆威  摄

□ 曾  平

踏步于春天的芬芳之中,我迎着和煦的阳光,怀揣满心的希望,踏上了一段寻觅美好的旅程。那天,天空如洗过的蓝宝石般湛蓝,阳光慷慨地铺满大地,万物似乎都沐浴在这温暖的怀抱中,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从阳西沙扒月亮湾出发,驱车前往渡头村,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美景的期待。在月亮湾风情度假区门口,绕转盘而行,往阳西县城方向行到约五百米的路口左转,即踏入了振兴路。

振兴路两旁,花团锦簇,色彩斑斓,以红色为主调的花朵竞相绽放,又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大红如烈焰般炽热,粉红似少女般娇羞,紫红宛如贵族般典雅,更有那红色中透着金黄的,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媚。这些花朵,用它们绚烂的色彩,装点着这条通往渡头村的道路,也点燃了我心中的热情。

路的尽头,是渡头村的一个小广场。广场一侧,矗立着一面荣誉墙,上面镌刻着渡头村的辉煌历程:“种苗之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等等。这些荣誉,照亮了渡头村的过去与现在。我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村庄在发展历程中的艰辛与奋斗。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定如同这春日里的花朵,绚烂而感人吧。

小广场中央,一棵显眼的榕树,绿意盎然。树下,一行雕刻精美的字迹映入眼帘:“渡头村欢迎您!”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广场的另一侧,一排游客服务中心静静伫立,它们是渡头村对外的窗口,热情地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村里已形成了环全村的水泥路面,沿环村道路徐行不远,在村里的党政服务中心小楼后面,一处被命名为“民族大团结”的大榕树丛,震撼人心。此百年古榕树独木成林,位于中间粗壮的为母树,其他分枝树皆为气根所生长,共有55枝,整棵榕树加起来共有56枝树干。在村民心中,这不仅是一棵“同心树”,也是一棵“团结树”,故称之为“民族大团结”,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亲相爱。

查阅渡头村的村史资料可知:渡头村始建于明代末年(约1644年),此地原有一大土墩,村名初为墩头村。因坐落海湾之北岸,岸边建有渡口码头,村民过沙扒靠撑渡,故又改名为渡头村。村内至今仍保留着古渡口遗址。在古榕树旁,我遇到一位村里的长者,与他交谈后,得知他们使用的方言是闽南语系的“海话”,说明其开基始祖是从福建沿海迁徙到此落基的。世居此地的村民以牧海耕田、开发盐田为生。

说到盐业的开发,不得不提到村里的沙扒盐场。解放战争时期,位于阳西县沙扒镇渡头村的中共沙扒特别党支部,曾以“二友盐业公司”的名义秘密支援革命斗争事业。该公司始建于1936年,盐场场部房屋共分东、西两栋,两栋之间有地下暗道相连。每栋墙上开有上下长条形而左右窄窄的射击孔。楼高两层,中有天井,整体呈回字形,砖瓦结构,骑楼式风格,而走廊及窗的线条为圈拱,是阳西较为少见的中西结合建筑。1948年5月,为积极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加强阳江地区漠南地方游击队的武装建设,建立漠南地区地下情报站和军用物资购运,中共广南分委在这里成立中共沙扒特别支部。公司购置的小货船,常常往返香港、江门、沙扒之间,表面上是运盐,实际是装运军用物资、从事情报传递以及负责运送共产党地下交通员等革命工作。公司的运作为解放漠南地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现存的建筑保留了下来,并且作为革命旧址加强维护与保养。

参观了此处革命旧址,不由得让我想起两年前参观过的陆丰市金厢镇黄厝村“周恩来渡海处”。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尽管起义失败,但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几经辗转来到了陆丰。周恩来同志生病了,他在金厢镇黄厝村黄秀文家养病。病好些以后,黄姓村民送周恩来一行渡海去香港。后来,周恩来又辗转回到上海,继续投入到革命的洪流当中。

我沉思着,心中涌动着对水生万物的无限感慨。大海,那浩瀚无垠的蓝色波涛,孕育着无数生命,正如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以它的博大,包容着万物,也启迪着人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地名中那一个“海”字,似乎冥冥中预示着它与大海的不解之缘。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从繁华的上海转移到宁静的嘉兴南湖船上举行,那湖水,不正是大海的一份子,承载着革命的希望与梦想吗?再看那沙扒湾,因与香港湾的便捷联系而更显生机,这不也是大海赋予的恩赐,让革命的航船得以扬帆远航吗?大海与中国革命的航船,就这样息息相关,共同书写着辉煌的历史篇章。

中共沙扒特别支部旧址已列入阳江市红色革命遗址,是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渡头村正在对中共沙扒特别支部旧址进行修缮,并以“渔村记忆,共飨渡头”为主题,进行乡村建设,建有游客服务中心、百年古树公园、党建主题公园、中共沙扒特支纪念公园、统战基地、鱼苗展厅、花海四小园等景点,形成“三区一环多巷弄”的乡村空间布局。同时正在规划建设特色民宿、百果园旅游观光基地等,把海洋文化、制盐文化、红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以期打造成为新时代滨海乡村的优秀典范。

站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我不禁感慨万分。这一趟旅程,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渡头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自然之美。如此这般,这一趟旅行,真的不虚此行呢。

春天来了,人随春美,福随春至。愿渡头村在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建设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原生态景观亮点纷呈、旅游节点丰富的和美乡村。让革命的红旗在渡头村上永远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