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何成众
通讯员/吴楚怡
近年来,阳江阳春长江村镇银行坚守“物理网点就是服务阵地,客户经理就是服务纽带”的经营理念,以“传统服务提质+特色服务增效”双轮驱动,以“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千企万户大走访”以及“百千万工程”“五篇大文章”等专项工作为服务着力点和业务突破口,切实用“脚沾泥土”的服务诠释普惠金融本源价值,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截至去年末,该行累计走访辖内“三农、小微”等市场主体超1600户,普惠涉农、小微贷款规模逾1.15亿元,占该行业务总量的86.81%。
铁脚板服务网络:
织密普惠金融毛细血管
一是建立网格化深耕机制。建立“1+2+3+N”服务架构(1个总行统筹中心、2大营业物理网点、网点周围3公里重点服务区、N个村级服务联系点),将全辖区划分为79个金融服务网格,实行“三个一”工作法。首先是一人一格。先以网点为中心,3公里范围内开展深度服务,3公里外开展普惠服务。客户经理人均服务半径约15公里,一格一村,逐格破冰,同时建立常态化“走街串巷服务日志”。其次是一周一访。一周至少下沉营销3天以上,重点农户、企业每月至少上门3次,存量农户、小微企业季度回访覆盖率达100%。再次是一季一评。按走访密度和效度、服务响应速度、维护和开发客户转化率等多维指标开展基层营销人员履职质量评比。
二是建立立体化建档体系。创新“三访三看”尽调方法:首访看现场。深入农户种养殖场地、企业制造加工车间等查看耕种养殖、生产流程全过程,记录行业运转周期、日常资金调度等经营实况;复访看变化。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对比近半年客户信用情况、种养殖的成活率、出栏率、企业水电费缴纳、用工数量、近一年纳税评价等级等动态数据;终访看成效。通过上下游客户印证农商、农企等实体经济主体的经营真实性,累计建立有效档案超1300户。
老黄牛帮扶机制:
打造有温度的服务场景
一是基础服务“零门槛”。一方面,推行“三免政策”,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提升基层营销人员估价、议价等综合能力,实行免抵押登记费、免评估费、(对小额优质的小微企业)免财务报表要求的惠民利企政策。另一方面,定期在乡镇市集设立“流动服务站”,开展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惠民政策解读、乡村振兴宣教;提供移动银行便民开卡、融资业务咨询、线上申贷流程指导、金融业务指引等一系列综合性金融服务。另外,开设“首贷服务专窗”“创业指导窗口”。对“白户”“首户”等因成立时间短、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在营业部设置专项指导通道,消除信息不对称、流程不清晰、“首贷融资难”等问题,强化首贷户辅导和培育,提高首贷融资成功率。
二是奏响特色帮扶“双响曲”。首先,开展技术赋能行动。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提高基层业务员各行业专业素养,结合当地最新政策,在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给予农户合理的经营建议。如前期针对当地实行的“限养区”以及“禁养区”的整治工作,引导客户科学规划合适地域进行重建,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帮助客户构建绿色的养猪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其次,实施政策直达计划。编印《乡村振兴金融产品汇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产品汇编》等涉及各领域的融资产品宣传单,组织“金融知识大讲堂”“政策宣讲赶大集”“乡村振兴知识超人”“百千万工程微沙龙”等宣传活动,开展“金融知识下乡”,组建“银村宣讲队”进村入户,以“分众化宣教+沉浸式互动”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村语言”,把“流动金融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送进了企业园区。去年全年,该行累计惠及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金融行业,阳江阳春长江村镇银行却坚定地选择以“笨功夫”守护“真需求”,用“铁脚板”丈量“责任田”。这不仅是该行始终坚守的初心,更是时代赋予村行的使命担当。该行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人本金融”服务理念,扎根本土,深耕普惠金融,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