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孩子间的这些亲密举动,可能传播一种“隐形危险”

2025-09-18 10:52:17 来源:阳江新闻网

注意!孩子间的这些亲密举动,可能传播一种“隐形危险”

阳江新闻网

校园里递过来的半杯奶茶、运动后共饮的矿泉水、课间凑在一起分享的零食……这些看似温暖的互动,可能悄悄埋下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隐患!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李勇冠提醒,这种病简称“传单”,因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故也俗称“亲吻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一、什么是“亲吻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引起,通过唾液、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传播。其名称源于患者血液中单核细胞异常增多的特征,而“亲吻病”的俗称则直指其传播途径——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共饮共食、分享食物等行为。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该病潜伏期约4-6周,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被忽视。典型表现包括: 

持续发热:体温可达38℃-40℃,持续1-2周;

- 咽炎和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出现白色渗出物,颈部淋巴结明显肿胀; 

- 疲劳乏力:患者可能感到极度疲倦,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肝脾肿大:约50%患者出现脾脏肿大,剧烈运动可能引发破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青少年感染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仍有传染性。 

三、为何青少年是高危人群?

1.行为习惯:共用水杯、分享食物、亲密打闹等行为增加了唾液接触机会。 

2. 免疫特点:青少年免疫系统对EB病毒初次感染反应强烈,易出现典型症状。 

3. 校园环境:集体生活加速病毒传播,可能引发小范围聚集性病例。  

四、如何预防“亲吻病”?

1. 避免唾液交换:不共用餐具、水杯,拒绝“一口同食”的亲密行为。 

2. 加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在聚餐前;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3. 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减少病毒乘虚而入的机会。 

4. 及时就医:若出现持续发热、咽痛等症状,需排查EB病毒感染。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休息:急性期需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脾肿大患者;

-退热镇痛:布洛芬等药物可缓解发热和咽痛;

-警惕并发症:少数患者可能并发肝炎、心肌炎或神经系统疾病,需密切监测。  

六、破除误区

-误区1:“只有接吻才会传染。”

  真相:共用餐具、食物甚至玩具都可能传播病毒。 

-误区2:“得过一次就终身免疫。”

  真相:EB病毒会长期潜伏,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