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回奔波跑新闻,夜以继日披星辰。许多人都说,记者是“新闻前线的战士”“时代的瞭望者”。无数个酷暑寒冬,多少次跋山涉水,他们一直奔跑在路上。
记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承载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台风来袭时,他们顶着风雨采访抢险救灾的感人故事;田间地头,他们举起相机记录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街头巷尾,他们倾听百姓心声,见证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他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以奋斗的姿态与新时代同行。
脚下有泥,眼里有光,肩上有责。值此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之际,我们将镜头对准自己,叩问与感受那份将新闻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初心与坚守。

杨辉南
记者为什么要到现场?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6年来,在台风、暴雨等灾情一线的采访经历和感悟,让我觉得正因为记者代表着真实、实时及对新闻事件敏锐的洞察力,专业性和使命驱使我们一次次赶赴现场,在风雨里奔跑。
在新闻现场,总能听到最真切的声音,看到最感人的画面。前段时间,我到阳春采访受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夏威夷果受灾情况时,看到身患残疾的种植户黎创掩面而泣,内心也为之动容。采访中,我也曾几度哽咽。了解到种植户当前的困境,报社当天便推出了《转发扩散!作物八成受灾,阳春24万斤烘干开口夏威夷果、135吨鲜果急售》的微信推文,并开通了助农通道。报道一出,阳春龙头企业马上出台兜底收购措施,社会各界纷纷采购,报社同事也积极响应,接龙购买。残疾人黎创通过我们的助农通道,销售了6000多斤烘干夏威夷果,帮助他重振信心。
作为一名“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记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倾听群众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各种信息满天飞的网络中,以党报的公信力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让群众“拨云见日、看清真相”。这就是“在现场”的真实力量,与群众共情共鸣,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感染力、有力量的新闻报道。
在灾情一线的报道,如《暴雨来袭,村支书连夜三次敲门通知村民转移》《村干部连说带“拽”,把危险地带300多名群众“赶了出来”》《台风天,疾风骤雨的海陵岛上演了一场生命接力——清开15公里路障护“台风宝宝”平安诞生》,为什么能引起全网关注、群众共鸣?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报道都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也是党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在现场,我能走进正在发生的灾情一线,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瞬间,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记者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报道的准确及时和对新闻事件的精准捕捉、提炼,让冲锋在抗灾一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能够“被看见”,通过传播的力量,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任。

盘聪颖
“如何写出好的报道?”
微信里,刚入职的记者问我这个问题。我回复了七个字:“到现场去,多看多问!”
今年初,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选题时,我心里有些没底——20多岁的年纪,如何写好这些厚重的历史呢?我先拜访了几位“老阳江”,在他们的藏书馆里翻阅《阳江县志》《鼍城史话》等书籍。从书里了解到,北山公园有宋代李观刻下的古诗《恩平歌》。为了亲眼看看这些摩崖石刻,我约了阳江文史学者陈慎光一同前往。
当天出发时天气还好,快到山脚却下起大雨。一声惊雷响起,我们都吓了一跳。光叔看出我的心思,说:“小盘这么想去,我们就上山看看吧。”撑着伞,我们踩着湿滑的山路向上走。当我抚摸到那些历经风雨的摩崖石刻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收获。
真正的现场,还藏在老街的烟火气里。我跟着陈泽满、钟元照等阳江文史爱好者走街串巷,在芽菜巷听老街坊讲述历史,这里因井水清甜而曾经发展出芽菜产业;在长满青苔的濯热楼前,想象当年居廉在此传艺的场景;卖油巷入口,那块带孔的石板证明着明代这里设有可升降的闸门,更夫曾在此彻夜值守,守护一方安宁……
这些细节,不到现场是无法体会的,又怎能如此鲜活地呈现给读者?
这组系列报道出街后,我回访了几位老街坊。他们的话语令我印象深刻:“这份乡愁终于可以留下来了。”这样朴实的心声,比任何华丽的描述都动人。
为了更好地记录每一个现场,从业四年来,我不断学习转型。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既要写稿,也要出镜,还要学着拍视频。没有专业设备,手机就是最好的工具。
今年高考期间,我深入广东两阳中学“探营”,偶然拍到一名女同学向老师求安慰,师生拥抱在一起的画面。短短30秒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5万。其实,我的拍摄手法很业余,但我认为正是因为我在现场,才能捕捉到这么温暖的瞬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我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很多这样的瞬间:武警官兵连夜清理路面,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圭岗镇的茶农背着茶篓翻山越岭……他们朴素的话语,常常让我眼眶发热。
正因为我在现场,才有幸见证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记录下这些平凡却动人的故事。这些经历丰盈了我的人生,让我学会用更温情的眼光看待时代变迁,这种“双向奔赴”,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最幸福的成长。

宋福亮
两年前,我从一名摄影记者转型为新媒体摄像记者。
作为摄影记者,我的任务是捕捉“决定性瞬间”:渔民收网时溅起的水花、龙舟赛中鼓手绷紧的肌肉、老街里老人眯眼编竹器的神态。转岗后,我发现摄像的世界是连续的,不仅要记录画面,还要捕捉声音和动作的延续性。
转型初期,我遇到过很多挑战。复杂的摄像机参数设置让我在动态拍摄中手忙脚乱,更不用说灯光布置、音频采集这些陌生领域。拍摄白沙鹅专题时,我习惯性地寻找“高光时刻”,却忽略了鹅蛋孵化的完整过程,剪辑时才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几个惊艳镜头,而是那破壳而出时缓慢又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影像。我明白了连续时间里展开的细节,才是影像叙事的核心。
今年8月,我和同事去到阳春市双滘镇采访一名104岁的老战士,老战士在镜头面前唱起了红歌,并行起标准的军礼,他眼中的坚毅光芒仿佛穿透了时光,将我们带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当最终作品通过视频号发布,两小时点击量破万时,我真切感受到视频传播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情感,并让一份跨世纪的信仰,在人们心中激起回响。
台风“桦加沙”袭击阳江时,我被派往阳东区东平镇采访。用摄像机和手机拍摄防台画面,过去是等待第二天照片见报,现在是实时回传现场视频,后方同事剪辑后即刻推送。当网友通过视频了解灾情实况并发出“注意安全”的留言时,我更加确信——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及时、准确、温暖地传递信息,始终是记者的天职。
转型两年,我的取景框从方寸照片扩展到流动影像,但镜头始终对着阳江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生活。媒体融合不是舍弃传统,而是让故事讲述的方式更加丰富;不是遗忘初心,而是用新的工具让新闻离读者更近。
这条路还在延伸,而我将继续向前。

周 雅
媒体融合浪潮中,新媒体编辑是个需要“一人分饰多角”的岗位。我们不仅要昼夜不停地追热点,还要给自己练上“十八般武艺”:写文案、排版、做海报甚至是配音和出镜,AI在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不断深入,仿佛为我们配备了一位“全能助理”。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慢一分钟,流量就可能天差地别。过去,遇到突发新闻,如新规发布、暴雨预警、台风登陆等,我需要快速地信息核实、语言组织、编辑推送,整个过程紧张到心跳加速。如今,AI不仅能根据指令在数秒钟内生成一篇结构清晰、要素齐全的快讯,同时还能生成表格、海报、音频等可视化的要素。我能更从容地核对信息、充实内容、构思标题,让一篇在“紧急状态下”制作的微信推文同时兼具高质量。
AI也是实现内容“多元分发”的转换器,这在阳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周AI”栏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篇完整的报纸报道,可能并不适配习惯“碎片化”阅读的网络读者,阳江日报社适时地启用了AI主持人,真人形象结合4K虚拟演播室系统等对原有的新闻产品进行全新的呈现,让纸媒的强势产品——文字转化成可看、可听的视频新闻产品。
AI同样是一个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当我以“阳江风筝”这个主题制作公众号推文时,只需输入指令,AI便能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阅读、抽取、重构网络上的海量资讯,数秒生成洋洋洒洒的内容,其中还能活灵活现地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当我需要为“阳江美食”制作海报时,只需要在AI绘画工具中输入关键词:“阳江、美食、卡通风格”,它就能瞬间生成多种视觉方案。
借助AI的强大基础信息处理能力,原本“绑”在电脑前的我们,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现场、感知温度、挖掘深度,更快速、更精准、更创意地讲好阳江故事。

潘静思
在“百千万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关键节点,作为年轻记者,我一直在想:如何让更多读者真正“看见”乡村的蜕变?在海量同类题材的当下,如何让报道更鲜活、被记住、被触动?于是,我盯上了“村里的人”,在乡村生活、奋斗、创造的普通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我在一次次走访中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最深的情感。80后方亦秀放弃了北上广,选择回乡开艺术馆,他说:“我回来,不是因为乡村需要我,而是我需要的宁静、创造力和归属感,恰恰在这里。”现在他的创作空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创新群落”,吸引不少创作者前来交流,村里的学校也开起了艺术课堂,美育的种子,正悄悄在乡土间发芽。在一家夫妻经营的农家乐,我见到了原本腼腆的男主人,当游客问起家乡的美食与风景,他瞬间打开话匣子,眼里闪着光的样子。店里负责上菜帮工的阿姨们,得知我来采访时,也你一言我一语的,夸家乡变化大,路宽了,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村子也热闹起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在阳春市沙㙟村,我见到了来自江西赣州的村书记蔡青青,她告诉我这些年是真正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带着村民努力搞好禾虫稻生态种养项目,一起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村里的人,纯朴,善良,当然也很“潮”。在走访中,我还看到村干部通过智慧乡村平台处理事务,村民在“云端”学习种植技术。数字化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它已融入日常,为这片土地注入全新的活力。
这些平凡的人物和他们充满生命力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的“蝶变”,远不止是环境的美化与设施的升级。乡村,正从一个可能被遗忘的角落,蜕变成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热土。
系列报道在广东阳江发布公众号《走啊,去村游》推出后,不少网友留言“家乡真的越来越好”“看完想回家乡发展”。读者的共鸣,这大概就是我们深入乡土、记录时代的意义。

陈海涛
我是一名社会民生新闻记者,今年是我入行的第9年。社会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关注的事件,大多与群众相关——关乎群众的急难愁盼,关乎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我的新闻当事人里有农户方贵伟。2022年的夏天,他种植的20亩水稻减收,芋头莲藕也接连滞销。借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他得以出售部分滞销的农产品。“感谢你来。”方贵伟的话朴实有力,虽是在向我表示感谢,却也让我从中收获了无形的力量。当人处于困境时,每一只伸出的援手都是温暖的力量,汇聚成心底的暖流。
我的新闻故事里还有浪漫的气象工作者。从2020年起,市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员每天写诗,将天气预报藏在诗句里推送给市民。他们反复斟酌字句,考究气象信息准确性,将四季更替、冷暖变化写成诗——“逆风冷雨焉常在,矞云暖阳未几来,天寒无碍飞凤翥,守得云出见日开。”“菰蒲深处隐渔舲,细雨调酥染画屏。”“金乌筛碎影帘栊,午热轻缠晚簟风。”理科生的浪漫是持之以恒的输出,背后是对生活工作的热忱。
9年时间,我去过各种各样的新闻现场,深度参与群众生活的“家长里短”。有家长因孩子沉迷游戏充值2万元,惊慌失措之下向媒体求助才顺利收到退款。我也在一次次的新闻报道中收获感动和温暖,比如采访报道66岁退伍军人陈志贤奋不顾身跳水救下溺水者,我看到了一名“战士”的勇往直前。
工作中,也常常思考职业的意义,从中获取继续前行的动力。新闻媒体自带使命感——记录时代的变化,以及关注生活在这一时代下的每一个个体。不过,宏大的叙事主题下是一件件具体的事。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就是一次次倾听群众的诉求,一次次前往新闻现场,一次次记录下新闻事件,在平凡人的生活里写出不平凡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