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记者节来临,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段在打工岁月里与记者相遇相知的往事,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当年,我背着一身债务来到广东阳江打工。孩子们尚小,读书开销大,生活的压力有时让我喘不过气来。那几年,最煎熬的时刻莫过于春节,昂贵的车费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我与家隔在两端。一连数载,在那寄人篱下的日子,只能将自己埋进书本和报纸里,让油墨的香气抚慰我苦涩的乡愁。
2011年春节的一个寒夜,《阳江日报》一篇题为《再苦再累 也要回家过年》的文章,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文中作者把游子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我将目光转至文末署名时,才知道是阳江日报社的任记者。
这篇文章不仅触发了我对家的思念,更唤醒了我深藏心中多年的文学梦想。对文字追逐的那份渴望让我无法自抑,我终于提笔写了一封信,向这位素未谋面的记者袒露心迹。
很快,我收到了回信。信中,他对我的执着感到惊讶和感动,并鼓励我大胆拿起笔,不必畏惧失败,因为每一个成熟的写作者都曾有过笨拙的起步。他还坦诚地表示,很乐意做我写作路上的第一位读者。
他的鼓励如一把金钥匙,为我忐忑的写作打开了自信的大门。于是,在夜深人静时,我在小小的出租屋里,用手机短信编辑功能打字,写下了第一篇小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记录下我和丈夫的日常生活。完稿后,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将稿件转给任记者,请他帮忙投稿。
十几天后的一个早上,我接到了任记者的电话:“恭喜您,您的文章今天见报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长时间愣在原地。直到反复确认了通话记录和他发来的祝福短信,才如梦初醒。写作,终于让我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快乐源泉。
2011年中秋节那天,任记者约我中午12点到报社领取稿费通知单。这是我首次与他见面,站在报社门外,我像个小学生要见新老师般紧张,手心都要冒出汗。
12点整,他准时从大厅走出来,年轻阳光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一声带着敬意的“阿姨好!”瞬间驱散了我所有的紧张。他笑着给我递来稿费单:“收好吧,您的文字很有生活温度,我们报社几位编辑老师都提到了您。希望您能坚持写下去。”我双手颤抖地接过那张薄薄的纸,它承载着我多年来对文字的热爱与坚守,那份被肯定的喜悦,让我热泪盈眶。
闲聊中,他得知我有了电脑,便问道:“你会用文字编辑软件Word吗?”我从未听过这个,更别说会用了。于是,他带我到他办公室,耐心地演示操作流程,还让我亲手尝试,直到我完全掌握。后来,这个软件工具成了我写作的得力助手。我们也由此成了要好的朋友。
闲暇时,我们两家常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更令我感动的是,每当阳江有文学活动,他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也正因如此,我有幸在阳江亲耳聆听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讲座,至今仍觉受益匪浅。
2016年秋,我决定结束打工生涯返回家乡。任记者特意在当年八月书香节的夜晚,约我们一家小聚,之后还一同逛了书城。临别时,他送我几册散文集,并郑重叮嘱:“阿姨,既然您热爱写作,不妨买一套《中国四大名著》回去细细品读。这可是我们中华文学的根脉,读透了,定能为您的写作带来莫大帮助!”这番话如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
转眼,离开阳江近十年,这座承载了我十七年光阴的城市,早已是我生命里无法替代的第二故乡。
若有人问,这辈子打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遇见了一位好记者。他不仅是我创作路上的恩师,更是我生命里珍贵的挚友。
值此记者节,我写下这段故事,既为感谢那位让我平凡生活亮起星光的记者,也为致敬每一位用笔记录真实、用爱温暖人间的新闻工作者。愿这份温暖与敬意,如漠阳江水在心底静静流淌,漫过岁月,奔向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