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锦秀介绍她的农产品。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阳春市八甲美丽大山生态农场便是在此大环境下催生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记者近日探访了这个藏在大山里的“美丽农场”。
■ 文/邹军航 邹基勇
■ 图/黄晓虹 邹基勇
夏日翠色一万里。在阳春市八甲镇俄颈村和官河村交界的大坑岭,汽车穿行在山间村道,硬底化的村道翻山越岭,路旁山青林密,空气清新。经过“九曲十八弯”,汽车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路旁“八甲美丽大山生态农场欢迎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
一座崭新的四合院便是八甲美丽大山生态农场的综合办公场所。“这里原是一个撂荒的果园,去年5月才承包改建为农场。”农场负责人洪锦秀对记者说,农场依山傍水,总面积约400亩,山下有鱼塘、养鸡场,鱼塘里还养着鹅和鸭。山上种着柠檬和茶树。
记者走上大坑岭山腰环眺四面青山,远处绵绵山岭是鹅凰嶂的高峰,这个大坑岭属于鹅凰嶂山脉的“子山”,山坡开出300多亩层层梯田,翻起的黄泥仍有半新的黄色。才种下一年多的柠檬树大部分高过人头,结出的柠檬果颗颗翠绿可人。过膝高的茶树和柠檬树混种在一起,密密麻麻。
“我们这种种植方式是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洪锦秀说,八甲美丽大山农场是在省农科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建设的,种植的柠檬品种是“香水柠檬”,茶树的品种有梅占、金观音、金香玉等,都是见效快、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这些柠檬果有些可以采摘了,茶树再过一两个月也可采摘,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是边采收边成长的品种。
走在层层梯田间,可见地里埋着一条条水管,纵横交错。从山里引来的泉水,便通过这些水管为梯田灌溉。
“这些柠檬和茶树都是抗病抗虫的良好品种,全部采用绿色无公害种植模式,全程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除草都是人工除草。”洪锦秀说,前不久,省农科院的专家再次带走了一批泥土样品,分析土质,确定最优的有机肥,为柠檬和茶树采收后施肥作准备。
香水柠檬。
农场的产品展示大厅整洁明亮,整齐地摆放着包装精美的农产品,有鹅凰红茶、鹅凰绿茶、春砂红茶、柠檬红茶、冰淇淋番薯、海南甜蜜薯、八甲豆豉、土鸡蛋、花生等等。
“农场的柠檬和茶叶还没采摘,展示大厅的农产品从哪里来的呢?”
“这些农产品大部分来自八甲飞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面对记者的疑问,洪锦秀侃侃而谈,讲述自己投身农业的经历。
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后,2022年底,八甲镇委、镇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消灭撂荒地。八甲镇地处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一些耕作条件差的撂荒地一时难以复耕。
在农村长大的洪锦秀熟悉农村,热爱农村,看着土地撂荒可惜,同时为了配合八甲镇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于是流转了中田、黄坡、俄颈、高屋等几条村的撂荒地,2023年1月成立了“八甲飞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并且得到了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主要种植水稻和番薯。
八甲黄坡村有一片40亩的老茶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种下的,至今已有50多年了。知青回城后无人管理,当地村民有空就去采摘茶叶,炒制好到圩市散卖,由于缺乏系统管理,基本处于撂荒状态。洪锦秀了解到,老茶园种的是“云南大叶”,炒制的茶叶颇受欢迎,于是承包下老茶园。在省农科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老茶园经过科学系统管理重新焕发生机,目前每周可以采茶一次。
洪锦秀还请来省农科院的茶叶制作专家团队,结合阳春出产的春砂仁和香水柠檬,开发出春砂红茶、柠檬红茶等系列特色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洪锦秀看到特色茶叶前景广阔,信心大增,便承包了大坑岭撂荒的果园,成立八甲美丽大山生态农场,以种植柠檬和茶树为主。
生态农场。
洪锦秀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2000年大专毕业后长期在基层跑业务,对农村困难群体的难处,她深有体会。她说,能够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是她感到快乐的事情。
目前八甲飞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有农户120户,其中有12户是低保户。合作社农户不仅有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工作领工资。目前美丽大山生态农场有固定员工36人,农忙时要临时请几十人帮忙,单月发给村民的工资近10万元。
洪锦秀性格爽朗,头脑灵活,20多年在基层摸爬滚打,更练就了适应社会、紧跟时代的本领。她深深懂得“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既要重视生产,更要重视销售,生产的农副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算真正变成效益。
洪锦秀除了线下开店铺销售产品,更重视线上销售。她还让利给广大农户,教会合作社成员做电商。“我们是合作社全民做销售。”洪锦秀笑着说。
黄世发是身有残疾的低保户,平时干体力劳动不方便,便常常在线上卖合作社的农副产品,最多时单月收入2000多元。第一次拿到这么一大笔“外快”,黄世发高兴地对工作人员说:“我儿子读书的生活费有着落了。”
合作社做销售的人多,销量大。为了帮助更多农户增加收入,洪锦秀还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农户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农副产品,也乐意拿给合作社统一销售。中田村的王宁有一手制作豆豉的“祖传手艺”,一直以来,制作的豆豉只是圩期拿到集市去卖,销量不大。洪锦秀把王宁的豆豉重新包装,在线上销售,销量大增。
“下一步,农场将向农文旅融合方向发展,游客不仅可以在鱼塘垂钓,还可以上山体验采茶、摘柠檬的乐趣。”洪锦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