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灵山下浪浮天

—— 海陵岛的前世今生

2022-04-10 09:54:06 来源:阳江日报

—— 海陵岛的前世今生

海灵山下浪浮天

—— 海陵岛的前世今生

阳江日报

□ 陈计会

海陵岛是广东省第四大岛,陆地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 ,其中主岛面积105平方公里,区域岸线104公里,主岛岸线75.5公里。从1950年海陵镇丹济村遗址(又叫刘三沙岗遗址)出土的石器、陶片和1959年在闸坡镇红坎头遗址出土的石器、陶片、陶网坠推测,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海陵岛就有人类居住。而海陵岛建县则在1600年前的南朝宋永初年间。

海陵岛卫星地图

罗州(见《太平环寰记》卷一百五十八)

《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

陈颖庆诗(见《岭南五朝诗选》卷一)

◎ 最早设县:南朝永初年间(420年—422年)

海陵岛单独建立县级行政区域是南朝刘宋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仍处于“俚、僚杂处,据居山险,不肯宾服”豪强割据局面,为了加强统治,岭南行政建制划分更细,据《南齐书》志·卷十四载:永初元年(420)后,高凉郡下设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等七令。县当时改称令。郡治在西平,今白沙。此处罗州,在今海陵岛东部。到元嘉九年(432年),置宋康郡,下设广化、石门、化隆、遂度、威覃、单城、开宁、海邻、绥定等九令,郡治在广化。其中单城即丹城,今织乑。海邻即海陵,今海陵岛西部。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一个海陵岛仅105平方公里,怎么设立两个县并且分属不同的郡管理?据《阳江海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一书介绍,海陵岛原是分隔的7座海岛,后来由于海积和冲积作用,使7座海岛连成如今的海陵岛。那么在刘宋时期,海陵岛东西部岛屿形成两个独立成片的区域,中间隔着海水,因此就分属两个郡管理。另从谭其骧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南朝齐的地图上可见,当时的高凉郡所辖县在现阳江的东部,宋康郡在西部。将现在的海陵分属两个郡管理也合理。如果想看清海陵岛的地貌,点开卫星地图就很清晰看到7个小岛的轮廓。低洼的地方原来就是海水覆盖,由于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变成现在连片的陆地。

因为海陵岛曾设立海陵和罗州两县,后世称海陵岛为海陵或罗州,亦有叫螺州、螺岛。

南朝·齐之阳江地图(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

海陵巡检司(见《筹海图编卷一广东沿海山沙图》明嘉靖郑若曾 邵芳/编)

◎ 因岛上建有张太傅墓而叫“海陵”?

目前有一种说法,说海陵岛是因为岛上建有张太傅墓而叫海陵,海陵是指“海上陵墓”。这种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海陵应指“海上丘陵”。

前面已说了,在刘宋时期,海陵岛已建立海邻(陵)、罗州两个行政县。海邻是海陵的误写。海陵岛建张世杰墓是宋亡之后的元朝。但宋朝时官方记录的《宋会要》就写“海陵”,而不是宋亡之后。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之1有如下记载:“绍兴元年三月十五日,尚书工部言:‘提举广南路茶盐公事司申:检踏委官相视到南恩州阳江县管下海陵朝林乡地名神前等处,各有盐田,咸潮阴浸,堪以置场,劝诱到民户开垦盐田计一顷二十四亩,置灶六十七眼,一年收盐总计七十万八千四百斤。”

会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由当朝史官记载。会要之创修,始自唐代,最早编成的会要是《唐会要》。宋代更设立“会要所”,编纂当代会要,册秩达二千多卷,除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之外,皆已失佚,后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修会要500余卷,为今本《宋会要辑稿》。这里明确记载南恩州的阳江县海陵朝林乡地名神前等处盐田建设情况。这也是迄今见到海陵岛最早开垦盐田的记录,殊为珍贵。这是绍兴元年即1131年,离宋亡1279年还有148年。所以海陵岛称“海陵”不是因为宋太傅墓建于此。原来叫“罗州”后因墓改称“海陵”也不确切。

海陵与罗州在刘宋时期是岛上两个县,但在后世的典籍里就都指海陵岛了。据宋朝乐史撰的《太平环寰记》卷158《岭南道二》载,恩州(后改南恩州)阳江县“罗州,在海口,回环三百里,在阳江县西。……此洲内乃百姓渔盐之地也。”清朝顾祖禹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里载:“海陵山,县西南七十里大海中。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余丈。旧名罗洲,又名罗岛。”

由于汉语同音字较多,古代想确认一个地名是什么字也不容易,海陵写作“海邻”,甚至写作“海灵”也不足怪。元朝东莞诗人陈颖庆的一首诗就如此。

送徐子贵南恩州学正

笔床茶灶米家船,

去结香芹碧藻缘。

高士旧闻人下榻,

冷官谁谓客无毡。

诗成蜃气楼台外,

目送鸢飞潦雾边。

往事沙虫堪一嘅,

海灵山下浪浮天。

(宋舟师覆于此)

这里海陵写作“海灵”,作者陈颖庆是元朝人。另外一些书也将罗州写作“罗洲”“螺州”“螺洲”和“螺岛”。民国《阳江志》卷四载:“海陵山在大海中,去城南七十里(《广东舆图》),周二百余里,旧名螺岛(《舆地纪胜》作罗洲),一名螺岛。”清阳江知县庄大中有诗咏海陵,就是将螺州写作“螺洲”。

秋日望海陵诸山

不断炎天脉,

烟波拥翠峦。

孤帆悬海外,

小寨隐云端。

落日涛声壮,

悲风岛色寒。

螺洲秋思满,

远梦问渔竿。

◎ 宋朝以来海陵岛的建制

海陵自宋以来一直处于阳江县辖下的行政建制。在宋朝,南恩州辖下的阳江县有:海口寨、海陵寨、博腊寨、逐训寨等四寨(《宋史》卷九O地理六)。海陵岛在宋朝是南恩州百姓的渔盐之地,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海陵寨是当时阳江县四个军事寨之一。与此同时,海陵岛还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设有“望舶巡检司”,由寨兵把守,检查往来船舶,并保障它们的安全。据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中记载:“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溽洲有望舶巡检司,舶之一望(一望,指目力所及的距离),稍北有第二望、第三望。过溽州则沧溟矣。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还至溽洲,则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对于“溽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台山广海,一说是在阳江海陵岛。日本教授藤田丰八和国内已故教授徐俊鸣教授都认为溽洲在阳江海陵岛。另外,宋朝海陵岛的行政建制怎样?它是阳江县辖下的乡。由前面引用《宋会要辑稿》有“南恩州阳江县管下海陵朝林乡”可知,当时海陵岛应不只一个乡。不然不会用“海陵朝林乡”字样。据《宋史·袁燮传》载:“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县下一级就是乡了。如果海陵只有一个乡,就可直接说“阳江县朝林乡”,不用前面加上“海陵”字样。

《明史·地理志》载阳江县: “ (海) 中有海陵山,山西北为鹤州山,海陵巡检司在焉。”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及西夏也有类似设置。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另有京师、沿海、蛮夷地区的较特殊形态。明代巡检司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读史方舆纪要》引《郡志》:“海陵西南为马鞍山,下为戙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置于此。又西北为麻龙渡山,四面皆大海也。”海陵巡检司置于岛西北鹤洲山(一说鸦州山)下。那么明朝海陵巡检司设于何时?配置情况如何?《明实录》之英宗实录(卷117)载:“正统九年(1444)六月乙卯,设阳江县海陵巡检司,置巡检一员。”《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之八载:阳江县海陵巡检司。近大洋,巡检一员,徭编弓兵六十名。当时弓兵都是配备每司为十至五十名,除非非常重要的地区才配六十人,可见海陵是广东海防重地。另据崇祯《肇庆府志》卷五载,海陵巡检司于万历十三年(1585)裁革。由1444年设置,到1585年废止,明朝海陵巡检司存在141年。

清朝一段时间也在海陵设立海陵巡检司。《雍正朝东华录》卷九载,两广总督鄂弥达以海陵岛地方扼要又离县遥远,请求复设巡检一员,以资防范。民国《阳江志》卷八据《李志》载,“海陵司设于雍正九年(1731)。并无衙署,惟就民房居之。乾隆三十年,巡检沈开周始建署粪箕澳。乾隆五十年后澳中铺户畏洋匪烧劫,散去,署废。嘉庆五年,巡检杨永宁募金建署于闸坡澳。岛中人后为巡检宋玉龙添建头门、照墙。清朝由1731年重设海陵巡检司至1911年,共180年。根据民国《阳江志》统计,清朝海陵巡检司管海陵岛上那贡、那罗、寿文三都(大乡),下辖263条小村。

明末清初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阳江县有“海陵镇”,阳春县有“古良镇”,这是阳江地区关于乡镇记载见于史著之始。所以最迟于明末清初海陵岛上已有镇存在,可见海陵商贸之发达。清末海陵岛设有闸坡市,商务为邑中各澳之冠,“商廛栉比”有商店300余间,“海船云集”有渔船400余艘。民国时期海陵岛设有阳江县闸坡市政局管理。

1992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海陵岛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大明一统山河图》上所标出海陵、罗州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