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岗竹海。 植兰裕 摄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写有脍炙人口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热爱竹子,因为它高风亮节,奋发向上;我热爱竹子,因为它不惧风雨,伴我成长;我热爱竹子,因为它是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的家乡阳春市圭岗镇是全市拥有竹子面积最多的地方,目前竹子总面积超过3万亩,品种有单竹、撑篙竹、簕竹、毛竹、水竹、麻竹、笋竹、篱竹等等。最为壮观的是,流经镇内、在西山陂上游汇合的永宁河、圭岗河、小水河等多条漠阳江支流,沿岸及山上都长满了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翠竹,处处山青、岸绿、水蓝,几十里水路风光旖旎,美景无限,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老家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山上尽是单竹、撑篙竹等各类竹子,真的是“开门见竹”。流经家门前和屋旁的那林河和都面河两条小河,岸边也长满了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单竹、撑篙竹、簕竹。年过八旬的老父亲说,他的爷爷那辈人就在村边四周种有竹子,祖辈们砍下小竹枝一株连着一株插在田地里或搭成架子,供各种瓜类及狗仔豆等长藤的植物攀爬挂果。此外,乡亲们还习惯把小竹子原条砸烂放入水中泡浸半个月后再捞出来洗干净,晒干后就成为“篱柴”,用于夜间照明。自从我懂事起,就目睹父老乡亲们在山上、溪边、河边种植单竹、撑篙竹、簕竹、毛竹的场面。长大以后,我还参加了种植竹子活动。
竹子粗生快长,从不需要淋水施肥,头一年种下的单株竹头,第二年就会长出几株壮嫩的笋芽来。春天,竹林里长满了笔直、灰白色的竹笋,有的一棵竹头就同时长出十多条甚至更多嫩笋。在竹林里往往可以看到满身金黄、手指般大小的“笋虫”,伏在笋尖上一动不动地吸吮着竹笋的营养。小伙伴们不怕蚊叮虫咬,钻进竹林里,把一个又一个“笋虫”捉下来放入口袋,带回家里玩或者干脆用柴火烧熟作为小食,味道很香。
每到夏秋季节,乡亲们齐齐参与砍竹,弃老留嫩,把前几年长出来的老竹一条条砍下来,然后扛到河边扎成两米多宽、二三十米长的竹排,通过西山河水路将竹排撑到陂面、春城甚至阳江各地出售,当地人买下这些竹子用于编织各种竹器、建筑工地搭脚手架之用。卖竹得来的钱,有的用于生产队买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有的拿来兑现社员年终的工分钱。村民们还将砍竹时留下并晒干的大批竹枝收集起来,统一存放在村边的大木皮棚里,用作生产队集体烧石灰种水稻之用。
平时,村里人除了将竹子加工成竹片、竹丝,用于编织竹篮、竹箩、鱼笼等日常生产生活物品自用外,个别手艺好的村民,还会利用工余时间编织竹箩等拿到集市上销售,增加家庭收入。乡亲们还将竹子斩成一米多长的竹段,用刀砍成竹片,一捆捆扎起来,再运到附近的土纸厂出售,作为造纸原料。由于使用竹子作为造纸原料,价格低而且收购非常方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镇内的土纸加工小企业应运而生,多达二十几家,每年消耗掉了大部分竹子。这种简单粗放的土纸制作方法,大量使用石灰沤制竹料,生产废水直接流入河中,严重影响了漠阳江的生态环境,最后所有土纸厂都被关停了。
近年来,由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基本上由竹子改用铁制,全镇的竹子销路受到很大影响。为解决竹子销路问题,圭岗镇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一方面紧跟形势,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将部分过去种竹的土地改种淮山、笋竹、瓜菜等收益好的农作物;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引进外地用竹子做原料的企业,鼓励前来收购竹子就地粗加工后,运回企业生产车间使用,缓解当地竹子销路难问题。同时,支持鼓励镇内的能工巧匠积极发展传统竹制品编织、加工业。此外,充分发挥“圭岗竹海”的美景优势,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等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朋友们,来我的家乡吧。来这里,欣赏无边的竹林美景,感受浓浓的乡村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