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游走于纸,仿佛无边
看不清线条的起点和终结
足迹是一部历史
关于云雾深处的人家
泉鸣,苍松,山石
某些永恒的意象一再呈现
画面朦胧而内心清晰
疏密轻重,浓与淡
笔力恰如其分,众神克制
一片远离俗世的山水
以青绿为底色,掩饰季节的盛放
留白处抹去一丝杂念
万千想象藏于无形
车马喧嚣,脂粉暗香皆在画外
与生俱来的禅意胜过所有构思
皴擦点染间,峰回路转
遇见谁迎面走来
倏忽,又隐入深林
他缔造了一个无法到达的时空
如旷世的思念,只一纸之遥
——王洁玲《山水》
山水就在那里,在无涯的时空里。王洁玲用词语描述山水画的笔墨、线条和意境,难免感慨“看不清线条的起点和终结”,前面两句诗,构筑笔墨空间的无边和广大,多少令人想到“山水契阔”,山水画对应的是时空的探索和生命的探讨。“线条”对于画家来说,不只是游走,更是探寻“历史和人”。于是接下来的四行诗,描述所见到的画景:“云雾深处的人家”“泉鸣,苍松,山石”,作为永恒的意象呈现,这也是我们熟悉的山水画的物象和意境,“画面朦胧而内心清晰”,指向绘画技法的表现,譬如南宋山水的“脱落实相,参悟自然”(夏圭)、明代山水的“舍形而悦影”(徐渭),都指向“画面空蒙、幽微而神秘”的氛围与写意。后面两行诗,再一次补充“笔墨的技法”,一个画家唯有“笔力恰如其分”,才能表现水墨的神韵。古人推崇“天机自运,默与神会”,一幅绘画妙品传达的境界,就是“众神克制”的精神气象。
第二节延续诗人的观看:前两句诗,表达诗人“远离俗世”的渴望,“以青绿为底色”,却生出浪漫想法:“掩饰季节的盛放”。要知道,“青绿”预示着重彩赋色的审美方式。接下来四行诗,更多抒写诗人的赏析,一幅画带给诗人的感受是欢愉的,如同她避开俗世的杂念和喧嚣,投身于透明澄澈的精神家园;她感觉到:留白的美妙,想象的无形,寂静的美好,以及禅意的灵妙……就是说,一幅画传递静妙之境,诗人仿佛探究自身的可能性。如果前面的描述都是静态的,那么最后三行诗就传达一个动态的图景,“皴擦点染间,峰回路转”,这是一个过渡句,“皴擦点染”是水墨的技法,峰和路同时出现,那么人亦会出现。“遇见谁迎面走来/倏忽,又隐入深林”,两个句子带来人的走动和气息,赋予一幅画生动而隐逸的旨趣——与其说是诗人天真的想象,不如说是她对画作的洞见:山水画所触及的古典中国的美,正是我们向往的归宿与理想。
最后一节只有两行诗,却道出画外的真实:中国山水画一直是梦幻的象征,它意味着美好、宁静、归隐……诗人最终察觉到“纸上的幻境”,一幅山水画是“一个无法到达的时空”:那热忱的虚妄,也是欢洽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