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侵略,不把自己关在书斋里

□文/图 施铁如

2025-08-19 09:27:32 来源:阳江日报

作者父亲获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 作者父母关于学生时期参加抗战的回忆手

反侵略,不把自己关在书斋里

□文/图 施铁如

阳江日报

作者父母关于学生时期参加抗战的回忆手稿。

夏日炎炎,暑假即将结束,就要进入新的学年。学子们或将进入新的学校就读,或在准备明年的大考,都要以新的姿态刻苦学习。

他们是否知道: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胜利来之不易,后生们不应忘记前辈们参与抗战的英姿和牺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我曾经参加抗日战争的父亲施宝祯、母亲陈佩瑜,当时是阳江县立中学的学生,他们以及许多阳江学子,心怀国家,谋求民族的自由解放,走出书斋到工农大众中去,投入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洪流。

1938年春,阳江先后成立了抗日救亡群众组织并积极开展活动。1938年4月10日,广东青年群文化研究社阳江分社(简称阳江青年群社)正式成立,是我党在阳江的主要工作阵地。其成员以两阳中学、阳江县立中学的学生为主体,以阳江县城中山公园民生阁作为社址。

阳江青年群社成立后,将两阳中学和县立中学学生组成两支工作队,分头在江城街头和南埠、岗背等圩镇、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同时组织“明天”剧团,在街头和农村圩镇演出《迟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他们还在《两阳民国日报》定期出“青年群”诗刊。通过戏剧演出、读报、歌咏、墙报等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

1938年7月7日,阳江党组织决定,由青年群社倡议,联合各抗日群众团体、各校师生,发起阳江各界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声势浩大的火炬示威游行。这进一步加强了阳江青年运动的团结,推动了阳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青年群社把握时机,以召开时事座谈会、学术研究等形式,吸收学生参加活动,并组成联合下乡巡回工作队,到大八、合山、织、塘口、儒洞等地宣传抗日。

1938年8月13日,在党组织的推动下,青年群、大中社各团体联合组织了阳江各界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一周年抗日救亡献金运动。在江城各要道高筑献金台,进行演讲和演戏,发动各界献金,支援前线抗日,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这次参与广泛的群众性抗日爱国行动,影响很大。

1938年11月,中共两阳特支成立,王传舆(王文康,“文革”前后曾任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任书记,刘文昭、林榆为委员。同月两阳中学支部成立。

为适应广州沦陷后的新形势,准备迎接战争,培养青年骨干,发展党的组织,阳江特支决定青年群社在两中、县中抽调青年骨干组成一个十多人的工作队,到附城岗背村开展工作。工作队自筹经费,由林元熙献出白银一小埕数百元、大米十担。队员亦各自量力自带伙食。经过三个多月深入宣传教育,组成“岗背村农民抗敌自卫协会”。十一二月间,工作队内先后发展了林良荣、梁嗣和、曾传谈入党,建立工作队党小组,林良荣任组长。党小组于1939年初先后吸收岗背农民关永等人入党,建立了抗日期间第一个农民党小组。

1939年3月,县立中学生党员回校上课,建立县中支部。支部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活动。根据当时动荡的形势与要求,通过参与学生会竞选,掌握了学生会,发动师生拥护校长执行战时自卫集体安全行动。召开全校师生“战时自卫集体安全行动”大会,会后即组成学生军训大队、救护队、宣传队。加紧进行训练,并通过学生会组织时事座谈会、历史研究座谈会、戏剧演出、歌咏队、美术组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同时还进行校外宣传。我父母在陈奇略舅父的影响下,在这期间参加了共产党组织。当年的教导主任还曾经在父亲的毕业纪念册上题词:“作画长留倭寇暴,高歌为唤国民醒”。

当时党的领导机关从“民生阁”转移到附城上元春林元熙的家里。为加强党员的理论与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水平,在林元熙家里先后举办了有20余名党员参加的两期党训班,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群众工作》等课目。后来林元熙牺牲,如今那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9年六七月间,阳江国民党当局突然宣布形势紧张,通令学校师生紧急疏散。中共阳江县中支部通过学校组织有20多名师生的战时工作队(后改为暑期工作队),留校过集体生活,开展城乡抗日宣传活动。工作队分别在江城和附城花厅村举办理发工人和农民识字夜班,教唱抗日歌曲、识字,还定期到驻军住地教唱抗日歌曲,很受欢迎。

这年7月,我的父母已经在县中初中毕业,和几个党员同学被党组织安排到抗日巡回工作队工作。工作队员六男四女,都是共产党员,成立了一个支部。他们驻扎在大八雷岗村,发展了几个农民党员。

1940年3月,中共阳江县委领导机关转移到平岚村林良荣家里,县委书记张靖宇挂名经商作掩护开展工作。安排许式邦到平岚小学任教,以便进行领导工作。先后安排何瑞廷、陆荣湘、陈佩瑜、曾素伟、陈修剑、周羡芳等到平岚小学和笏朝小学任教,并分别建立平岚和笏朝党支部开展农村工作。作为发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据点,大八地区有10多名党员,成立大八区委。

当时为建立一个巩固的农村据点,县委发动党员集资,选择了党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的丹载村开办合成殖牧公司,借以掩护县委领导机关。许多党员积极投资,许式邦向家里佯称结婚请酒,拿了400多元大洋交给党组织作为办场经费。该场由许名骐主持,先后调关永等农民党员进场组织生产。7月,县委机关和张靖宇夫妇从平岚转到丹载,张对外称“金山佬”(华侨),以殖牧公司经理名义作掩护。1941年春,组织安排许式邦任丹载小学校长,并抽调一批党员在该校任教,建立丹载小学支部,开展农村工作,许式邦兼任支书和殖牧公司副经理。许名骐任副经理,协助张靖宇、许式邦主持该公司日常工作。林良荣负责联系各地的党组织。中区特委副书记冯燊同志的妻儿在殖牧公司隐蔽了一年。

许多学子走上抗日道路,离不开老师的支持引导。抗战时期曾任县中党支部书记的周文奏回忆:

1938年春,我的班主任冯遵我老师,是刚从大学毕业回来的,他满腔爱国热情,平易近人,谈吐不俗。语文课上纵论古今文章风采,很为动听引人。对世界形势和中国战局,有很精辟的见解,关于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发动侵略战争的来龙去脉,说得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他的引导下,我班建立了一个读书会,订阅了《世界知识》《读书月报》等杂志,购买了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和生活书店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有关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学艺术的书都有。还有鲁迅的《彷徨》《呐喊》,茅盾的《子夜》等等。我班同学原来多是埋头读书的学子。这一来,课余时间钻到新书里去了。我也被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里。鲁迅的《狂人日记》,使我猛然领悟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当时两中的陈奇略、黄云、林良荣、陈庚、陈国璋、许荣坤、陈修剑等;县中的林元熙、曾传谈(曾国堂)、施宝祯、陈佩瑜、姚立尹、梁文娟、周文奏、林昌铿、杜世芬等,曾作为学子走出书斋抗日,不久又按党组织要求以教师身份掩护自己,回到书斋向学生和周边的农民宣传抗日,把真理的种子撒向渴望的心田。

因此当教师成为了他们按党的要求作为掩护职业的首选。

曾任南恩小学(县阳江一小)校长的母亲的三叔陈炳霈,在抗战时期也掩护参加了革命的侄儿女及其同学战友在学校当教师。党的许多会议也在南恩小学召开。

再后来,他们有的拿起枪杆子奔赴抗日战场,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坚持地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中许多人成了各级领导,为建设新中国继续努力奋斗。

抗战胜利纪念日之后是教师节,我更加怀念在家乡曾经以教师身份活动着的抗日前辈们。他们为抗日战争胜利、为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将永远留存史册!

(本文史料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阳江革命斗争资料汇编》《阳江革命故事集》《阳江妇女》。作者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退休心理学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