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里的秘密

□ 李毅梅

2025-02-11 09:25:19 来源:阳江日报

春节的余韵还未散尽,元宵的热闹已经扑面而来在我的印象中,元宵节是年的最好压轴。春节的余韵还未散尽,元宵的热闹已经扑面而来。沿街边的树上、屋角挂满了红灯笼,像一串串熟透的柿子,在寒风中轻轻摇晃。巷子里的

元宵里的秘密

□ 李毅梅

阳江日报
春节的余韵还未散尽,元宵的热闹已经扑面而来

在我的印象中,元宵节是年的最好压轴。春节的余韵还未散尽,元宵的热闹已经扑面而来。沿街边的树上、屋角挂满了红灯笼,像一串串熟透的柿子,在寒风中轻轻摇晃。巷子里的青石板路被来往的脚步磨得发亮,映着灯笼的光,仿佛一条流动的星河。

元宵节前一天,我跟爸爸把糯米拿到街上加工厂打成粉,留到第二天备用。元宵节这天早上,母亲早早起床来到厨房,把糯米粉倒在案板上,糯米粉像初雪般洁白,母亲的手在其中翻飞,仿佛在编织一个温柔的梦。我踮着脚,看她将黑芝麻、花生、桂花糖细细研磨,那香气便一缕缕钻进鼻尖,勾得人心痒痒。忽然,我看见她从围裙口袋里摸出一枚锃亮的硬币,在衣角上擦了擦,轻轻放进一个面团里。

“来,我教你包。”看到我跃跃欲试,母亲拉过我的手,她的手温暖而粗糙,像经年的老树皮。她将一小团面放在我掌心,“先搓圆,再压扁,然后慢慢揉圆,要小心。”我笨拙地模仿着,面团在手里东倒西歪,像个醉汉。

母亲从背后环住我,握住我的手,“要这样,轻轻转,慢慢捏。”她的呼吸拂过我的耳畔,带着糯米粉的清香。面团在我们共同的掌心里渐渐成形,变成一个小小的元宝状。“现在放馅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她指导我舀了一勺黑芝麻馅,“最后收口,要像合上一本珍贵的书。”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元宵们排着队跳进去,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它们在沸水中沉浮,渐渐变得晶莹剔透。我的心也跟着起起落落,既期待又忐忑,仿佛那枚硬币是一个等待揭晓的谜底。

街上的花灯亮起来了,父亲左手提着自制的莲花灯,右手牵着我来到街上,灯影在地上摇曳生姿。巷子里飘来阵阵笑声,孩子们举着花灯追逐嬉戏,灯光将他们的笑脸映得通红。远处传来锣鼓声,舞狮的队伍来了,狮头高高昂起,威风凛凛。

花灯下挂满了谜语,红纸黑字,在风中轻轻摇曳。“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唱戏,天天翻花样。”母亲轻声念着谜面,我皱着眉头苦思。“是电视机!”我兴奋地喊道,换来摊主赞许的微笑和一颗水果糖的奖励。隔壁的王奶奶正在教小孙女猜谜,那孩子稚嫩的声音念着“圆圆的,白白的,浮在水面上”,惹得众人哄笑。

闹元宵的习俗在巷子里上演。送灯的队伍来了,人们提着各式花灯,挨家挨户送祝福。张灯的人家将灯笼高高挂起,照亮了整个巷子。看灯的人们摩肩接踵,品评着每盏花灯的巧思。孩子们嬉笑着,让灯笼轻轻相碰,据说这样能带来好运。舞灯的队伍最是热闹,龙灯、狮灯、鱼灯在人群中穿梭,仿佛活了过来。

回到家,元宵已经浮起,像一轮轮满月。我们围坐在八仙桌前,小心翼翼地咬开每一个元宵,生怕错过了那枚硬币。突然,我“哎呀”一声,从嘴里吐出一枚锃亮的硬币,在灯光下闪着微光。母亲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花:“看来今年我们家要交好运了。”

夜深了,花灯渐次熄灭,唯有天上一轮明月,清辉如水。母亲收拾碗筷的身影在厨房忙碌,父亲在灯下读报,我趴在窗边,看最后几盏花灯在巷口摇曳。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是这个节日最后的余韵。这一刻的温暖,像元宵里的馅儿,甜而不腻,暖入心扉。原来,元宵里的秘密,不仅是那枚硬币,更是母亲手把手教我包元宵时,藏在面团里的爱与期盼,还有猜谜时那份纯粹的快乐,以及这个传统节日里,代代相传的温情与美好。送灯、张灯、看灯、碰灯、舞灯,这些古老的习俗,像一串串珍珠,串联起我们对传统的眷恋,对团圆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