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外面阳光亮丽,景色优美,高速公路两边的小山清秀连绵,绿树小草养眼,间或一丛丛野花在绿地毯中花枝招展,或黄或粉或红,色彩缤纷……
不知谁叫了一声:“这么快,到阳西了!”
我的思绪瞬间飘远,回到了少年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青涩少年,就读于阳江师范学校。阳西横山村的刘峰同学热情邀我暑假到他家玩,我对素未谋面的阳西充满好奇,欣然应允。屁股直冒黑烟的老旧中巴车,跑起路来浑身颤抖,人在车上“弹跳”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塘口镇,让我这个“晕车猫”吃尽了苦头。我跟着他又坐了近一个小时的摩托车,终于来到横山村。
那时的横山村,巷道弯曲狭窄,路面全为凸凹不平的石头铺就,走路必须低头、睁大眼睛看,否则就会被突然凸起的石头绊倒。让我惊讶的是,这条村子仅有一间钢筋水泥房,其他的都是泥瓦房,刘峰家虽为新房子,但仍然是泥瓦房。刘峰父母去收割稻谷了,我们只有去田头拿钥匙开门。穿过茂密的山林小道,绕到后山,只见不大的山坳里有几块田,刘峰的父母正在收割稻谷。奇怪的是,他们竟没有用脱粒机(打禾机)脱粒。我家乡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普遍使用脱粒机了,脱粒机省力又快捷,怎么他们还在使用脱粒桶?这里也忒落后了吧。
当天晚上,村里一片黑暗,人们早早就睡觉了。刘峰告诉我,村子刚通电不久,很多家庭还没装上电灯,村里只有一家小卖部有电视。在这里待了一周,每天吃的都是自产的花生、瓜咸、蔬菜,或者从山上掰回的竹笋,自始至终,饭桌上都没有出现过鱼和肉,这一切让我觉得了无趣味。
唯有到横山学校那里,才让我有了一些兴趣。之前从没见过那么大的城堡,从远处看,一堵厚重的墙稳稳站立在大地上,因年代久远,墙体已经发黑,但雄风不减,就像一个历经沧桑仍然坚强的老人,自有一股凛然正气。走近了,才见到墙体还有不少弹孔。这宏大建筑,大门却很小,仅宽1米高2米左右,感觉很不协调,门框用巨大的石条紧密镶嵌着,显得十分厚实坚固。
刘峰是本地人,通晓古堡的前世今生,原来这是为了防范土匪进攻而特殊设计的大门。他介绍说,未建古堡前,村子经常受到土匪侵扰,土匪行动迅速,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让人防不胜防,村民苦不堪言。1807年(清嘉庆十一年),族人刘振槐找来能工巧匠,带领村人历经整整3年,花费了大量资金,终于完成了泰安堡的主体建设,之后又经过几年完善,泰安堡才正式完工。修成后的泰安堡,城墙高6米,长73米,墙厚1米,非常坚固,可抵御枪炮的进攻。城墙上设置射击孔,墙顶部设置通道,可供人员、火炮移动,大门口上还设置抵御火攻的蓄水池……建成后,古堡发挥了“安全港湾”的作用,成功抵御了十几次土匪的侵扰,保护了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震惊古堡背后的故事,墙上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弹孔,仿佛都藏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村民本就贫穷,耗此巨资造古堡,实是迫不得已。当时社会动荡,政府无能,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更多的老百姓深受祸害而无能为力。往事如烟,随风飘散,今天的神州大地已经一片清明,唯余这座沧桑古堡静静伫立。我想,古堡也在为今天的太平盛世欣喜着吧。
刘峰绘声绘色给我讲着古堡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红色革命火种如燎原之势,在各地迅猛发展。1940年,中共阳江县委安排共产党员廖绍琏、林元熙、庞瑞芳等人,以横山小学教师的身份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革命之路崎岖险阻,革命意志铁骨铮铮,他们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在后来十多年时间里,廖绍琏、林元熙等一批革命志士发动了几十次战斗,100多名战士英勇就义,终于迎来了“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新局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革命烈士最朴实、最真挚的写照!此后,横山村、泰安堡一直藏在我心中,始终不能忘怀。
“到了,到了!”文友欣喜的喊声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现实。抬头一看,赫然是熟悉的泰安古堡,但眼前的泰安堡又显得陌生,比起三十年前,它变得更漂亮了:古堡前修建了一个宽敞漂亮的广场,广场与碧绿的田野用木栏杆隔开,别有风情。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清风徐来,让人心情舒畅。泰安堡厚重沧桑的高墙依然如故,我触摸着熟悉的墙砖与弹孔,仿佛老友重逢。三十多年了,泰安堡旧貌换新颜:2022年泰安堡上榜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堡内基础设施修缮一新,新建的红色革命展馆既严肃又时尚……它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声名远扬,游客慕名而来……
站在红色展馆里,我思绪万千。没有这些甘洒热血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烈士,哪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古堡内那株已160多岁的古梅,开花时节,梅花仍缀满枝头,香远益清,每朵花都是一个圣洁的微笑,每朵花都是一个诚挚的祝福。是啊,不忘历史,方能心向未来;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
走在横山村里,一条条沥青铺设的道路平整宽敞,两旁的小楼房排列整齐,快递驿站、便民超市、商店、小公园、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透露出它是一座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以前的“贫困村”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今天的横山村,正大踏步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明天,它更值得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