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学礼成为特殊儿童的“融合处方”

黄盈慧

2025-09-03 10:35:39 来源:阳江日报

黄盈慧

让开学礼成为特殊儿童的“融合处方”

黄盈慧

阳江日报

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举行仪式感十足的开学礼。       文泳 摄

九月的阳光穿过绿树上的红灯笼,落在一年级孤独症男孩小宇(化名)的脸上。这个今年6月份去学校报名时曾因陌生环境而哭闹的孩子,此刻正踮着脚在“彩虹树”主题板上签到,面带笑容。9月1日上午,笔者在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看到了这美好的一幕。据该校老师透露,从2019年开始,他们学校每学期开学第一天都举行欢乐、有趣的开学礼活动,用最美好的方式拉开新学期的序幕。

对特殊儿童而言,开学礼不是普通的校园活动,而是精准对症的“教育干预”。笔者从我市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了解到,当开学礼以“安全感建构—社交激活—社会融合”为核心设计时,便能成为替代部分传统康复手段的“仪式处方”,让特殊儿童在仪式中积蓄“向阳而行”的力量,促进自身的融合发展。

安全感建构:

用场景编织“确定的保护网”

特殊儿童的成长,始于“安全感”的建立。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陌生环境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对智力障碍孩子而言,集体规则需要具象化引导。开学礼通过“可感知的场景”与“固定的仪式锚点”,为孩子搭建心理安全的“保护网”。

如通过红地毯、触觉路径、气氛装饰等环境细节,以及升旗、授班牌等固定仪式,可消解学生的陌生焦虑,用重复成功体验强化稳定认知,为孩子构建“环境可控”的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在熟悉的仪式场景中建立对学校的情感联结,积蓄“我能行”的心理能量。据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跟踪观察,连续三年参与开学礼走红地毯的孩子,踏上红毯的平均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1分钟,脚步从犹豫拖沓变得轻快坚定。

当孩子在仪式中反复体验“我能行”,安全感便转化为“我可以”的心理暗示,这正是蒙台梭利所言“有准备的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关键钥匙”。

游戏化互动:

以趣味体验激活成长“内驱力”

特殊儿童在“被动训练”中往往对社交产生抵触,而开学礼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化互动,激发孩子们“想玩”的天性。设计低压力、高参与的游戏类型,可让社交在“玩”中自然发生。设计分级挑战类游戏,如“勇气阶梯”“成长跨栏”“合作平衡木”,可通过“个人尝试+同伴协助”的模式,让孩子在挑战自我中主动寻求或接受帮助,激活“求助—协作”的社交意识。设计集体创作类游戏,如“开学成长树”“班级愿望拼贴画”“主题涂鸦墙”,可通过“材料交换”“分工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让孩子在共同目标中自然发生语言交流与行为互动。

皮亚杰说“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开学礼的互动正是将“社交训练”转化为“玩的欲望”,让孩子在愉悦中打开心扉。

社会参与:

多方关爱拓宽生命的“可能性”

特殊儿童社会参与需打破校园封闭圈,将开学礼转化为联动多元主体的开放平台,通过真实互动助其建立社会认知、拓宽生命可能。可链接公益组织,邀请志愿者开展协作闯关游戏,示范社交礼仪;捐赠物资时通过“亲手递送+简单对话”传递善意,助其放下戒备,体会社会友好。联动普通学校师生参与,设计共同创作(如共画涂鸦墙)、礼物交换(如自制卡片)环节,让特殊儿童在“收到同龄人礼物”“协作完成任务”中感受接纳,消解差异敏感。引入文化团体,安排舞狮、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让孩子触摸狮头、参与剪纸,在鲜活文化体验中拓宽认知边界,感受世界多元。这些互动让特殊儿童在信任、接纳与多元认知中,为未来社会融入埋下勇气种子。

媒体传播让融合之路更顺畅。媒体对开学礼的持续报道,不仅提升活动能见度,更推动“关爱特殊儿童”的氛围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当特殊儿童的“逆风而上”被看见,社会偏见的坚冰便会消融,为他们未来的融合发展铺设“无障碍通道”。

特殊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修复缺陷”的怜悯,而是“搭建阶梯”的智慧。开学礼这把“仪式处方”,正是用教育的温度与设计的巧思,为特殊儿童搭建起通往世界的阶梯。从中,我们读懂了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让每个孩子都“一样”,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以自己的节奏,向阳生长,逆风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