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最后出路是卖保险。”这句略带自嘲的调侃,曾折射出无数职场中年人的困境与无奈。但如今,这个一度被视为“职场避难所”的行业,正悄然从社会就业的“蓄水池”蜕变为精英角逐的新赛道。
秋意渐浓,但保险代理人展业的热情却不减。10月12日早晨九点半,在北京海淀区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内,一场由某保险公司举办的养老金融规划主题讲座正在进行,该公司代理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周都会举办。
另一头部寿险公司资深代理人李薇,也常在这样的活动中以流利的双语向台下几十数百位企业主和高管讲解家族信托与保险金信托的结合架构。“五年前,我们团队近八成成员是高中和大专学历,如今硕士占比过半;过去我们带着宣传单页扫楼陌拜,现在我们在五星酒店举办财富论坛。”李薇表示,尽管团队规模从巅峰时的200余人精简至如今的25人,但年度业务总量逆势增长三成。
这一缩影背后,是中国保险代理人队伍正在经历的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度革命。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员人数已从2019年历史峰值的912万人降至264万人,五年间锐减超七成。这场被业内称为“清虚提质”的供给侧改革,正推动中国保险业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历史性跨越。
保险营销正在经历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滴灌”的范式革命。过去那种“西装革履扫楼陌拜”的粗放模式,正被高度细分、精准触达的场景化营销所取代。
李薇向记者展示了其团队近期的活动清单:周一的企业主税务筹划私享会、周六的女性高管健康管理沙龙,下周四的新财富传承法律讲座、周六的家族办公室考察活动。“每个场景都是精心设计的价值交付入口,我们不再推销产品,而是提供解决方案。”
这种转变源于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随着近几年利率持续下行,居民钱袋子捂得更紧,非刚性支出减弱,保险购买决策更加谨慎。同时,保险行业转型步入深水区,产品政策波动频繁,倒逼营销模式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
代理人群体的学历结构和专业背景正在发生质的飞跃。李薇团队中,除了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还汇聚了曾任三甲医院主治医师的医疗专家、涉外律师事务所的合规顾问、知名投行的财富管理师,以及海外名校归来的金融工程硕士。
“过去是不限年龄、不限学历,现在则是优中选优。”李薇坦言,公司现在招聘更看重学习能力和专业背景,新人必须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这种精英化趋势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加速推进。数据显示,目前主要保险公司新人招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从五年前的不足30%提升至近70%。
AI智能助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线培训平台已成为代理人的标准配置。90后保险代理人周洁向记者演示了她的智能工作系统:“AI助手不仅能快速分析客户需求、推荐产品组合,还能自动提醒客户生日、保单续期,甚至预测客户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变化。”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获客方式上。新一代代理人林哲的大部分客户来源于线上渠道。他的企业微信沉淀了超过3000位好友,视频号持续输出保险知识短视频,每周固定直播覆盖从“年轻人的第一份保险”到“家族资产稳健传承”等主题。
“过去‘扫楼’是碰运气,现在是大数据精准筛选。”林哲表示,其业务中约70%来自线上转化,客户黏性和转介绍率远高于传统陌拜。
“以前卖保险,靠的是脸皮厚和话术。”从业十五年的张磊苦笑着回忆,“每天早会就像打鸡血,然后去写字楼‘扫楼’,见人就递名片,被保安赶是家常便饭。”
他描述的场景是许多人的共同记忆:西装革履的保险营销员穿梭于写字楼、社区公园和咖啡馆,向任何可能投保的人推销产品。那是一个“人海战术”盛行的时代。
“不管适不适合,只要拉来人头就有奖励。2019年高峰时,我们每天早会有1500人出勤,现在只有350人了,35个部门砍到十多个。”张磊说道。
客户高女士向记者吐槽她十年前购买保险的经历:“代理人是我远房亲戚,产品根本没讲清楚,就说‘这个好’,我糊里糊涂买了,后来发现根本不适合我的实际需求。每次见到他都想躲,感觉被坑了。”
这种基于人情和话术的销售模式,虽然短期内带来了规模扩张,却埋下了行业信任危机的种子。
对比鲜明的,是李薇现在的工作方式。
早晨,她会在咖啡厅见企业主客户,讨论“家族资产传承与税务规划”。下午,在客户公司会议室讲解“高管团队激励与风险保障”。晚上,则在线上进行“年轻家庭综合保障规划”直播。
“我们现在不是‘卖产品’,而是‘解问题’。”李薇说起了最近服务的一个客户,“对方是创业公司CEO,我首先花了两周时间了解他的企业架构、家庭情况和未来规划,然后才给出涵盖企业年金、高管保障和家庭风险隔离的综合方案。虽然过程复杂,但客户非常认可这种专业态度。”
像李薇这样的代理人,正在用场景化营销彻底取代传统陌拜。例如她们会定期举办企业沙龙,面向中小企业主讲“高管风险与税务规划”;开展社区讲座,为中老年群体讲解“养老规划与医疗保障”;通过线上直播,为年轻人分析“第一份保险如何买”;甚至会和律师事务所合作,提供“财富传承+法律保障”组合方案。
本科毕业曾供职于BAT的张越告诉记者:“过去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大爷大妈都可以卖保险,现在对学历、年龄、学习能力等都有硬性要求。因为市场需要的是专业代理人,是保障专家,而不是销售。”
张越所在的团队,大多数代理人都是高学历背景,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留学生。“有曾经的三甲医院医生、公务员、外企高管、律师、财经媒体人等。学习培训也多种多样,例如性格色彩、医学课程、财富管理、人才管理等,越优秀课程越高端。”
科技工具正在重塑代理人的工作方式。
90后保险代理人周洁向记者演示了她的智能工作系统:“AI助手可以快速分析客户需求,给我推荐合适的产品组合。系统会自动提醒客户生日、保单续期,甚至分析客户最近可能的需求变化。”
2022年入行的她,正好赶上行业转型期。“我没经历过那个人海战术时代,一开始就走专业化路线。”她拥有理财规划师证书,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务规划建议。“我不只是卖保险,而是帮助客户管理风险、规划人生。”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颖在五年前转行成为一名健康财富规划师。“我们团队中,北大、清华、武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层出不穷,大家无论学历背景还是过往工作背景都非常优秀。我认为时代在变化,专业理财顾问的时代已经来临。”
专业化服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回报。陈颖在入行两年之后就成为全球MDRT百万圆桌超级会员COT。李薇亦是如此,虽然客户数量不如从前,但她的客单价提高了3倍,续保率达到9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0%。
“我的收入不仅恢复了,还比2019年提高了40%。”李薇说,“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客户的‘风险顾问’,他们有任何财务规划、保障需求都会主动来找我咨询,这种专业认同感是以前没有的。”
在二三线城市,代理人的专业化路径同样清晰。成都的保险代理人刘梅专注于女性客户市场,“我研究女性不同生命阶段的保险需求,从单身到结婚、生子、养老,提供全周期服务。”她的客户转介绍率达到70%,几乎不需要开拓新客户。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一轮保险代理人数量锐减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政策的加速推动。过去那种“低门槛、大量进出、忽视合规”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被监管的系统性约束逐步收窄,行业生态在重塑。
陈远帆见证了行业从无到有的黄金时代,如今在培训部带新人。“我们那一代是‘拓荒者’,靠的是勤奋和勇气。但现在时代变了,专业和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他看着空置的工位感慨道,“有时候会觉得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行业终于走上了正轨。”
代理人缩减背后,是中国保险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型之路。这场看似被动的“清虚”,正在主动开创一个更加专业、更加可持续的新时代。 据《华夏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