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毒王”来袭:腺病毒为何在夏季肆虐?

2025-07-08 15:16:22 来源:阳江新闻网

泳池“毒王”来袭:腺病毒为何在夏季肆虐?

阳江新闻网

七月盛夏,阳江的气温计水银柱节节攀升,城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各大游泳池成了市民避暑的“圣地”,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笑声此起彼伏。然而,在这片清凉背后,一个隐形的威胁正在悄然蔓延——腺病毒,这种被许多家长称为“毒王”的病毒,正成为夏季健康的新隐患。

腺病毒:并非新面孔的“老对手”

许多人第一次听说腺病毒这个名字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实际上,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科学家发现,因最初从人类腺样体组织中分离而得名。市人民医院医生李天星解释道,腺病毒其实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拥有超过100种血清型,不同型别可引起不同疾病,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严重的肺炎都有可能。

这种病毒之所以在夏季游泳池中特别活跃,与其传播特性密切相关。腺病毒可以在水中存活数天甚至数周,当感染者进入泳池,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通过体液将病毒带入水中。更棘手的是,常规的泳池氯消毒并不能完全灭活腺病毒,这就为病毒传播创造了理想环境。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加上玩水时更容易呛水或吞咽池水,成为最易受感染的群体。

识别“毒王”:症状远比普通感冒凶险

“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想到孩子却高烧持续一周不退,最高到了40度,退烧药几乎不起作用。”有患儿家长这样描述就诊前的经历。这正是腺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看似感冒,实则更为凶险。

腺病毒感染与普通感冒相比,有几个显著区别:一是发热持续时间长,通常持续7-10天,部分病例可达2周;二是常伴有结膜炎,表现为眼睛红肿、分泌物增多;三是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四是全身症状更重,患儿往往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儿童,腺病毒还可能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约为2-14天,这意味着孩子可能在游泳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导致许多家长难以将疾病与泳池活动联系起来。医生提醒,如果孩子游泳后出现长时间高烧不退、眼睛发红等症状,应考虑腺病毒感染可能,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泳池防护:阻断病毒传播链

面对泳池中的腺病毒威胁,完全避开公共场所游泳并非现实之策,但采取科学防护措施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首要原则是避免“带病游泳”,任何有发热、腹泻、结膜炎症状的人都应自觉不入泳池,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保护。

游泳时尽量佩戴泳镜,避免眼睛直接接触池水;告诫孩子不要吞咽池水,游玩后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全身;这些简单的措施能有效减少病毒接触机会。对于泳池管理者,仅依靠氯消毒远远不够,需要采用紫外线或臭氧等辅助消毒手段,并定期检测水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规定,人工游泳池水应保持游离性余氯浓度0.3-1.0mg/L,pH值7.0-7.8,这些指标对控制腺病毒传播至关重要。

家长在选择游泳场所时,应注意观察泳池是否公示当日水质检测结果,是否控制入场人数避免过度拥挤,更衣室和淋浴间是否清洁卫生。一个管理规范的游泳场馆,往往能大幅降低包括腺病毒在内的各类水传播疾病风险。 

科学应对:感染后如何处理

一旦确诊腺病毒感染,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医生指出,多数情况下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这包括适当使用退热药控制体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提供易消化的营养食物等。由于腺病毒感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但切忌自行滥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腺病毒感染者从出现症状开始就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能持续数周之久。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发热消退、症状明显改善,所有个人用品如毛巾、餐具应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家庭成员要特别注意手卫生,接触患儿后应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这是阻断家庭内传播的关键。

对于易感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可考虑接种腺病毒疫苗。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