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第一天,阳光如融化的黄油般倾洒在街道上,我牵着女儿走进牛圩市场。
琳琅满目的摊位间,《采红菱》的旋律像一尾银亮的小鱼,游进了喧嚣里。忽然,女儿指着竹篮里的菱角惊呼:“爸爸,你看!这牛角长得真特别!”我不由得哼起那首老歌:“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红菱处处香,划呀划到岸……”卖菱角的老板是一个戴斗笠的阿姨,她听见歌声便笑起来,露出被岁月磨圆的牙齿:“小伙子,这菱角虽不是红菱,倒也能凑个‘处处香’呢!”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竹篮里堆着一只只深褐色的“小怪物”,浑身长着尖锐的角,模样古怪又可爱。我笑着给女儿解释:“这可不是牛角,它叫菱角。”女儿拉着我的衣角,眼里满是好奇:“菱角?”她的声音清脆,带着孩童特有的天真。我点点头,蹲下身来,拿起一只菱角,细细端详。菱角的外壳坚硬,呈深褐色,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纹路。它的形状独特,两端尖锐的角向外伸展,好似古代战士的兵器,透着一股英气。
菱角原本生长在江南水乡,那里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为菱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它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扎根于水底的淤泥之中,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宛如一片片绿色的小荷叶。每当夏季来临,菱角便会开出白色或淡红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水面上,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花期过后,便结出这可爱的菱角。它们隐藏在叶片之下,等待着人们去采摘。我和女儿向卖菱角的老板询问,才知道原来这些年阳江也有人种植菱角,就在中洲街道附近的田野里。这让我不禁感叹,曾经只属于江南的风物,如今也在阳江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生机。
在古诗中,菱角常常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菱角独特的外形。菱角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江南的水乡风情,让人仿佛置身那片宁静的湖泊旁,听着《采红菱》的旋律,看着采菱女们划着小船,在菱角丛中穿梭,歌声悠扬,回荡在水面上。它也寓意着丰收的喜悦,当菱角成熟时,人们采摘着这大自然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还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菱角曾是不少人家餐桌上的“救命粮”,一颗颗带着泥土气息的菱角,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小小的果实,蕴含着生命的力量。
回家的路上,女儿一直紧紧抱着那袋菱角,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到家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新鲜的美味。我先把菱角放在水里洗净,然后倒入锅中,加入清水没过菱角,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煮。袅袅白雾升腾间,女儿搬来小板凳守在炉灶边,时不时踮脚张望:“爸爸,菱角熟了吗?”我故意用勺子敲着锅沿唱:“红菱千万朵,采也采不尽……”她立刻接话:“爸爸,我们这锅能煮完所有菱角吗?”水汽里的歌声被炖成了软糯的尾音。
约莫二十分钟后,锅里飘出淡淡的清香,菱角外壳变得更加油亮。我关上火,用漏勺捞出几颗,待稍稍晾凉。女儿早已举着剪刀跃跃欲试,“爸爸,这次换我来剪角!”她学着我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卡住菱角尖锐的两角,“咔嚓”一声,硬壳裂开缝隙。果然,煮过的菱角经热水浸润,外壳变软,剪角变得轻松许多。我们分工合作,她负责剪角,我剥开外壳,露出里面白白胖胖的心形菱角肉,粉粉糯糯的模样,像极了裹着薄纱的小月亮。
尝了几颗清甜软糯的菱角后,我们又挑选一些新鲜菱角,打算用来炖排骨汤。我先将排骨洗净,切成小段,放入锅中焯水。与此同时,女儿和儿子在一旁帮忙剥菱角,儿子学着姐姐的样子,笨拙却认真地摆弄着菱角,时不时抬头冲我傻笑。女儿还教弟弟唱那首《采红菱》,稚嫩的童声在厨房里回荡。
随后,我在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焯好水的排骨、姜片和葱段,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一个小时后,排骨变得软烂,汤汁也变得浓郁醇厚。这时,将剥好的菱角放入锅中,继续炖煮。
终于,菱角排骨汤炖好了。我揭开锅盖,热气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我给女儿和儿子各盛了一碗,女儿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太好喝了!”一旁的儿子有样学样,捧着碗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随即咧开嘴,汤汁沾在嘴角也顾不上擦,跟着喊:“太好喝了,太好喝了!”汤雾氤氲中,两个孩子亮晶晶的眼睛比任何珍宝都动人。我也尝了一口,汤汁鲜美醇厚,排骨软烂入味,菱角粉粉糯糯,每一口都裹着家的温度。
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就像这菱角,坚硬的外壳需要水煮、修剪的巧思才能品尝到内里的香甜,日子里那些琐碎的时光,也因家人的陪伴与分享,熬煮成了心头的甜。从市场上的惊鸿一瞥,到餐桌上的欢声笑语,它不仅带给我们味觉上的享受,更让我们在采摘、烹饪的过程中,编织出温暖的回忆。那些被歌声泡软的时光啊,正藏在菱角肉的褶皱里,咬开时总有一缕甜,像老唱片里永不褪色的尾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