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全程陪伴语言不通的外国患者就诊。

客服中心工作人员为冒雨前来就诊的患者吹干衣服。受访单位供图
■ 阳江日报记者/刘昭融
“带身份证了吗?”“需要补充资料,请填一下这张表。”市中医医院客服中心处指引声与回复声此起彼伏,身着统一制服的客服人员时而耐心指引患者前往窗口,时而低头快速处理患者资料,时而探身倾听老人的诉求,阳江话与普通话交替响起,忙碌而有序。
11月4日上午9时许,客服前台已人头攒动。一位高龄老人吃力地辨认表单上的文字,填写十分缓慢,客服中心工作人员黄玉莹见状,主动上前接过笔说:“阿姨,我来帮您填吧,您报一下电话号码。”不远处,另一名工作人员钟欣欣正辨认患者手机小程序中的药物。前来寻求帮助的患者接二连三,客服人员忙个不停,有人刚指导完患者线上挂号,又转身为腿部受伤的患者推出轮椅;有人刚解答完医保报销的疑问,又立刻操作电脑审核特殊门诊资料并打印病历。“心血管科在二楼,从这个楼梯上楼左转。”“您的病历已经打印好,请注意收好。”准确且详细的回复不断从客服中心处传出。
“医院每日门诊量约2000人,至少60%的患者会来这里,咨询科室的具体位置、如何办理医保等,什么样的需求都有。”客服中心负责人钟辛意一边等待取药一边向记者介绍,有一位患者腿脚不方便,于是她代劳取药,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看到老弱病残行动不便,我们就会主动帮忙线上挂号、指引排队取药。客服中心有5名成员,每人日行上万步,只为患者少折腾。”
记者注意到,许多人来到客服中心是为了打印病历、评残工伤等业务。在市中医医院,患者出院后10个工作日内,只需携带本人或代办人身份证等相关资料,便能即刻打印病历;而办理工伤、评残手续,在客服中心盖章交表后,只需安心在家等待相关机构的联系,无需在医院与其他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很多患者需要打印资料、办理手续用于报销、索赔,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他们来回奔波的麻烦。”钟辛意说。
在忙碌的间隙,钟辛意向记者讲述了一些令她印象深刻的服务故事。不久前,一位九旬独居老人独自前来办理特殊门诊手续,因听力不佳,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客服人员拿来纸笔逐字逐句耐心沟通,同时主动联系医生签字确认,不到半小时就帮老人办好了所有手续资料,还通过滴滴出行帮老人预约了出租车。“老人家没有家属陪同,我们多帮一点,他就能少跑很多路。”
最让客服中心工作人员难忘的是一位咨询跨省定点备案手续的阿婆,她的孙女患有恶性肿瘤,需前往浙江求医,对手续办理流程一无所知的老人手足无措。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刻行动起来,联系相关科室调取病历,联系主管医生填写备案资料,全程协调办理手续。“老人家什么资料都没带,我们只能来回协调科室,最后终于帮她备案成功,让孩子能顺利报销。”钟辛意说,后来老人特意打来电话感谢,老人言语间的哽咽道谢让大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还有一位穿着破旧衣衫的老奶奶,冒雨独自来院就诊。客服人员见状,不仅借来吹风机帮她吹干衣服,还自发地凑了一些钱。“虽然钱不多,但对她来说可能就是几天的伙食费。”钟辛意告诉记者,医院是行善积德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能给患者带来大大的温暖。
除了特殊案例,客服中心的日常工作同样饱含温度:为走失儿童寻找父母,为贫困患者免费复印病历,耐心指导老年患者线上挂号,帮心急如焚的患者找回万元现金……这些看似琐碎的事,让无助的患者感受到温暖,也让客服团队在收获信任与感激中,更坚定了用心服务的初心。
临近中午,咨询求助的患者仍络绎不绝,客服人员依旧有条不紊地处理各项事务。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9月底,该客服中心5人团队累计提供陪伴诊疗服务5123人次,协助复印病历2020次,办理特殊门诊相关手续2903次,协助评残办理651次,提供轮椅借用服务5799次,接待各类咨询超10万人次。“虽然我们不在临床一线,但希望我们的热情和力量,能温暖每一位来院的患者。”钟辛意说道。
踏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复杂的流程,患者难免感到无措。市中医医院客服团队以贴心的指引打通了患者就医路上的“最后一公里”,让“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诊疗台上,更渗透在就医全程的每一个环节。
就医难,往往难在找不到路、不懂流程、不便行动的琐碎小事里。市中医医院客服团队瞄准这些痛点,主动代填表单、代取药品、免费复印病历、协助闪送,这些超越本职的善举,不仅解决了患者的急难愁盼,更打破了“客服仅做咨询”的职业边界,构建起有温度的医患沟通桥梁。
市中医医院客服中心的坚守,诠释了优质医疗服务的内涵:它既需要临床一线的精湛医术,也离不开前端服务的人文底色。在数字化就医普及的当下,那些被“数字鸿沟”困住的老年人更需要被看到。
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既鼓励领跑者奋力向前,也会等一等走得慢一些的人。“等一等”不是要阻拦技术进步,而是要以人的温度,去弥补技术的冰冷,让他们不被时代抛下,以能适应的速度迈入智能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