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永宁瑶族赤子回乡创业干事促进民族团结

赵声万:从义乌商人到瑶山文化守护者
2025-10-19 09:23:08 来源:阳江日报

赵声万(中)与村民讨论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到横垌瑶族村观光旅游。

阳春永宁瑶族赤子回乡创业干事促进民族团结

赵声万:从义乌商人到瑶山文化守护者
阳江日报

   

赵声万(中)与村民讨论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到横垌瑶族村观光旅游。 陈宏侃 摄

编者按

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基石。近日,阳江1个集体和2名个人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即日起,本报推出“促进民族团结 凝聚发展力量”系列报道,讲述这些来自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一线的先进事迹,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敬请垂注。

■ 阳江日报记者/陈子玲

从阳春永宁的大山走出去,赵声万用了十八年;决定从商贸发达的浙江义乌回到生养他的大山,他只用了一瞬间。很多人都想逃离大山渴望到更大的舞台去大展拳脚,赵声万却把大山变成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大舞台,让瑶族父老乡亲都能在这个舞台上闪耀。

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前行,记者历时2个半小时,从阳江市区来到阳春市永宁镇横垌瑶族村。当看到阳春市瑶族(尤勉)文化协会会长赵声万时,他身着瑶族服饰,笑容亲切。“‘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是对我九年来回乡建设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支持我继续坚守初心守护瑶族文化的动力。”他向记者娓娓道来村里的变化。

汇聚瑶胞力量建设家乡

赵声万1971年出生,是横垌瑶族村人,高中毕业后就出外打拼,并在浙江义乌成家立业。

2016年,赵声万回乡祭祖时发现,村里户籍人口1200多人,常住人口仅剩300余人,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习俗濒临失传,瑶语日渐式微,村中能流利使用瑶语的中青年已不足50人。瑶族的印记,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我的老师赵章澜提起传承瑶族文化的心愿,启发了我,我便想回来试试能不能做起来。”赵声万决定放弃义乌稳定优渥的工作,和妻子回到横垌瑶族村,宗族长辈和有关领导也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回到阳春,赵声万第一件事就是筹划成立阳春市瑶族(尤勉)文化协会,搭建载体将村里的瑶民凝聚在一起。2018年,他拿出原本回乡建房子的钱,开辟半山腰的荒地搭建瑶族特色吊脚楼,当作协会办公室。“男女老少都来帮忙,大家一起出工、讲瑶话、吃饭、喝酒,畅想以后的发展光景。”说起“集体开荒”的故事,赵声万觉得非常自豪、幸福,回乡建设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也寄托了村民的期盼。

说话间,赵声万拿出《阳春瑶族文化瑶语课本》,常见的字、词、句旁标注了拼音,一些特殊的字音,则用广东话、阳江话拼音标注。“那几个月字典都翻烂了,村民也常来问我进度如何、是否需要帮助。印刷后我们免费送给镇上的学校,我也会到校教学生们,希望他们把瑶话传承下去。”赵声万笑着说,由于教材通俗易懂,统战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他继续编写了第二册。

以文化激活瑶寨“流量密码”

在横垌瑶族村村口,记者看到,一个4.2米高、颜色鲜艳的长鼓格外抢眼,具有民族风情的水车、吊脚楼、刻着“瑶”字的大石头,道路两旁具有观赏性的中草药……这些瑶族元素都是赵声万亲自设计,和村民联手改善村中“硬件”的成果。

2018年,赵声万自费组织村民前往广西金秀、广东连南等瑶族聚居地“取经”,学习长鼓舞、竹竿舞等传统技艺。学成后,他们自发到阳江的乡镇表演。“大家分散住在阳春,但是只要一有活动,便积极报名参加。”赵万声介绍,长鼓舞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也成为这项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盘王节是瑶族最盛大的节日。2019年,赵声万牵头策划了首届横垌盘王节活动,瑶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祭祀盘王先祖,庆祝丰收。村里的瑶胞积极参与,从活动策划、宣传到现场秩序维护等工作有序进行,游客欣赏瑶族歌舞,品尝瑶酒、油茶,了解瑶药,过了一把深度体验瑶族文化的“瘾”。

活动效果很好,横垌村瑶胞信心大增。他们继续策划,展示更多瑶族文化:瑶族青年穿上礼服还原结婚过程,精选中草药制作瑶浴包,用中药酿造瑶酒,体验油茶的制作过程……“在大家的努力下,村里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富裕,大家都很开心。”村干部赵章校开心地对记者说。

以特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吊脚楼不仅是阳春市瑶族(尤勉)文化协会的办公楼,也是村里瑶胞的活动“根据地”,大家经常在此喝油茶,闲话家常。

楼里陈列着瑶山炒米酒、锅巴酒、糯米甜酒、跌打药水、止痒药水等产品,这些产品源于赵声万2020年的大胆决定。这一年,他创办瑶山酒坊,白天走访村中老人,记录瑶酒的古法酿造工艺;夜晚则反复试验配方,调整口感。他在瑶酒中加入当地特有的巴戟天、黄桐等药材,开发出具有养生功效的药酒。许多游客品尝后纷纷点赞、选购并推荐给朋友。

酒坊的成功,不仅让瑶族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酒坊直接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赵声万优先雇佣留守妇女和老人,手把手教他们酿酒、制茶,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此外,酒坊还收购村民上山采摘的大量药材,带动众多村民增收。60岁的村民华亦明就是受益人之一:“山上的药材几十种,家门口就有人收购,我们也更有动力去采摘,还可以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刚回乡那两年,赵声万几乎没有收入。“看到钱都投进去了,却没有产出,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的。但是看到村里的变化,看到村民的加入,还是觉得很开心。”赵声万的妻子黄翠娟同是永宁人,她理解丈夫的初心和愿望,一直在默默支持着。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阳信高速通车在即,横垌瑶族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赵声万表示,计划与政府合作,并借助社会力量,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以深度体验瑶族文化,让瑶族文化深入人心。

从义乌商海到瑶乡深处,赵声万用九年完成了一次身份的回归。他以文化为火种,不仅点亮了民族的记忆,更激发了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在他的愿景里,横垌村将蜕变为一方文化自信、产业兴旺的沃土,为民族团结写下生动的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