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9月19日,2025年市委书记·政协委员共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市政协委员代表们立足界别特色和专业特长,围绕“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高质量编制阳江市‘十五五’规划”建言资政,为高水平谋划我市“十五五”发展蓝图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力量。现摘登部分市政协委员发言,以飨读者。
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阳江有机会实现“非对称竞争”和“换道超车”。这关键在于,深刻理解产业规律,规避整机制造、系统研发陷阱,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打好“应用场景”这张王牌,在“十五五”时期走出一条根植于阳江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
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立足粤西、服务全省的区域性低空经济生产性服务枢纽,与全国领先的海洋+低空融合应用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确立“应用牵引、服务立身、示范引领”的“三步走”发展路径。其中,最关键的是打造产业生态的核心引擎——集运营、测试、装配于一体的阳江市低空智能创新技术服务基地,包含低空应用场景运营中心、低空技术测试验证基地、低空设备柔性装配集群三大功能板块,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
在项目建设方面,可借鉴“央地合作”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为地方政府实现“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投资上实现财政安全,在运营上确保专业高效,在收益上保障稳定回报。
阳江正加速构建“陆—海—空”立体能源网络,打造“绿电生产—转化—交易—平衡”全生态链。“十五五”时期,建议积极探索绿电纵横协同新路径——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
纵向技术层面聚焦绿能技术创新引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策源地。设立省级“45兆瓦超大容量风电整机六自由度加载试验中心”;强化“源网荷储”纵向贯通,统一规划和汇聚各类电源集群,增强绿电稳定性与抗灾韧性。
深化“生产—传输—消费”的绿能+横向产业协同,推进“技术—产业—金融”立体融合,促进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价值反哺”的绿能+良性循环,拓展绿能+应用新场景。创新“绿能+”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拓展“风电+牧渔+碳汇+旅游+科研”五位一体业态。强化区域能源枢纽功能,规划建设粤西至珠三角的绿电输送通道。建设集“风电装备制造+绿氢生产+航运服务”于一体的零碳母港,打造深远海开发的综合服务基地。
澳门与阳江的优势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十五五”时期,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画好“融湾入圈”同心圆。在产业链上“强链补链”,借助澳门作为中葡贸易合作平台,将阳江的优质制造业产品,推向葡语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在规则对接上“先行先试”,共同探索建立“澳门服务+阳江落地”的联合招商引资机制。
激活“体育+旅游”新引擎。联合打造国际性“海滨体育赛事IP”,将澳门的赛事运营经验、国际媒体资源引入阳江,共同打造标志性体育赛事。联合澳门、香港等地,设计和推广“港澳阳江一程多站”的文旅线路。
抓住“绿色+低空”新趋势。在绿色能源方面,打造“绿电金融与国际合作平台”,澳门可协助阳江企业引入国际绿色资本、对接国际绿色标准、探索“绿电”应用场景。在低空经济方面,共建“应用示范与国际交流中心”,澳门可利用优势提供国际交流窗口和高端应用场景。
在“十五五”规划中,建议将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阳江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投资政策支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探索将海洋牧场纳入基础设施公募基金试点范围,开发专项金融产品和保险产品。强化海陆要素保障,实施用海用地指标统筹供给、并联审批,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沿海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提升海洋牧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品种科学规划,明确主导养殖品种,推动食用、药用、观赏多元发展及精深加工。
强化联渔带渔机制,构建“种苗繁育—渔业养殖—饲料动保—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交易服务”全产业链条,推动渔民转型,鼓励成立服务合作社,开展相关技术和服务专项培训。强化海洋立体开发,赋予综合开发权,建设多元融合示范项目,创新海域使用机制。打造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挥阳江优势打造省内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建议在“十五五”时期,通过系统破解中试瓶颈,打通我市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实施中试平台梯度建设工程。制定“分类布局、梯次推进”的中试平台建设计划,如依托现有科创基地完善高端钢材中试线、规划建设海上风电设备中试验证中心。建立中试平台评价体系,对开放率、转化成功率达标的平台给予运营补贴,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
建立“三位一体”中试支撑机制。设立市级中试专项基金,采用“前补助+后奖励”方式,对通过验证的项目给予补贴。联合省实验室制定“阳江中试技术”相关规范,建立中试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共建中试人才实训基地。
创新中试平台运营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开放共享”新型机制,对中试平台实行“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双维度考核,搭建市级中试服务云平台,引入专业运营团队。
建议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实施和国家文物局对南海I号保护持续投入的重要机遇,在海丝文化研究阐释、活化利用方面释放新动能,为建设海丝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保护第一”和学术研究。系统推进船体保护技术等专项研究,建立完善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技术标准体系,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保护标准,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术高地。
推动科技赋能与体验升级。支持广东海丝馆和广东省水保中心联合建设“智慧型文博场馆”,加快数字化设施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展演项目,推动AI等技术深度融入海丝文旅全链条。
深化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以南海I号海丝博览园为文化核心,系统整合海陵岛旅游资源,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海丝文化主题酒店等业态,推动南海I号品牌与五金刀剪等产业相融合。
加强区域协同与品牌营销。实施南海I号IP化战略,推动从文化符号向消费品牌转化,借助各类国际交流平台举办海丝文化国际论坛等活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建议在“十五五”时期多举措促进全市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构建“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就业服务协同生态。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提质培优,推广“中职3年+本科4年”一体化培养模式,优化高校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探索建立“技能银行”制度,促进技能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推进就业驿站建设,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探索就业新业态,开发海洋牧场观光等文旅项目,创造旅游就业岗位;开发养殖技术员、装备建造与运维员等岗位;鼓励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培育一批“新农人”“乡创客”,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鼓励青年群体多元化就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氛围。
■ 整理/关雯静 费先霞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