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家人们,看这刚从地里摘的天绿香,嫩得能掐出水!咱新墟镇当季的宝贝,清热爽口,炒着吃、做汤都可以!”
9月17日,新墟镇人才驿站的直播间里,新圩社区党员干部李瑞升与叶粤西手持天绿香蔬菜,正向全国网友推介着家乡特产。
如今在新墟镇,越来越多基层党员干部成为本地特色资源的“推介员”,从田间地头走进直播间,用接地气的话语,把家乡的好物与故事讲给全国网友听。
从“怕镜头”到“会吆喝”
9月17日,记者走进新墟镇人才驿站的直播间,只见货架上整齐码放着茶叶、柠檬干,展台上摆满待推广的特色农产品。几名党员干部围在手机旁调试镜头,有人在一旁举着新鲜柠檬反复练习话术,空气中飘着蔬果的清香。
“第一次直播,我对着镜头张了好几次嘴,愣是没挤出一句话。”叶粤西回忆起直播的初体验,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位嫁至新墟的程村人,曾经最怕面对镜头,习惯走村入户的她,起初对着屏幕“吆喝卖货”时浑身不自在。
后来,她通过对着镜子练表情、拉同事模拟直播、反复回看教程,慢慢摸透“门道”。经过几场实战,她不仅能熟练推介农产品,还能从容回应网友提问。“上次直播卖柠檬,一场就卖了不少,同事都笑说我会带货了!”
“直播带货是我主动向镇委党校报名学习的。”李瑞升是土生土长的新墟人,对家乡农产品的信息熟门熟路,却也经历过“紧张到从容”的过程。“第一场直播,从几个人涨到2000多人,最终卖出了几千元的货,我激动得半夜没睡。”此后,他坚持回看直播录像打磨语气表情,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同类产品研究包装,如今举着农产品介绍时自信满满。
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 梁文栋 摄
党员干部们的努力,农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以前都是线下销售,自己找收购商,或者背去市场卖;现在几场直播,就帮我卖了6000多元的秋葵。”新墟镇马水村种植户林叔的话,道出了农户们对他们的认可。
从“卖产品”到“文化推介官”
在新墟镇,新媒体的价值远不止“直播卖货”。
“网络诈骗花样多,再来给你说一说,内部消息炒股票,全是骗子下的套……”
“灭蚊虫防叮咬,这些小技巧要记牢……”
当地“奔跑的基层干部”新媒体账号上,这类科普短视频收获不少村民点赞。党员干部摒弃刻板说教,用朗朗上口的短句、贴近生活的场景,把反诈提醒、防蚊技巧等实用知识讲得通俗有趣,村民留言:“内容接地气,看得懂、用得上。”
“新墟镇有茶叶、有好山、有好水,它们值得被看见!”李瑞升在个人视频号里,用充满乡土情怀的话语推介家乡。不只李瑞升,新墟镇多位党员干部也主动化身“文化推介官”,以短视频、直播为桥梁,用他们的镜头展示东水山森林公园的自然风光、古法造纸、采茶制茶的场景。
此外,新墟镇还邀请旅游博主实地打卡,用独特的视角挖掘新墟镇的特色。其中,《东水古法造纸》《古法制茶》等视频在网络上收获大量关注。看着家乡的非遗技艺被网友点赞,不少网友留言表示:“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好物,自然风光这么美!”
“党建+新媒体+N”激发新动能
新墟镇干部的“转型”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创新机制的有力支撑。镇班子成员戴闰硕介绍,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墟镇创新推行“党建+新媒体+N”机制,指导各村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并由党员干部担任本村新媒体“推介员”。
“‘N’是机制的‘活力源’。”戴闰硕补充道,新墟镇的新媒体平台并非简单的“带货渠道”,而是全方位推介辖区内的农产品、文旅景点等“N”种特色资源。
目前,新墟镇已将电商直播、短视频运营等数字技能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很实用,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叶粤西说,镇里不仅邀请优秀主播到现场授课,还组织学员实地参观优秀电商平台。每次培训,她都格外认真学习,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新媒体知识。
戴闰硕介绍,截至目前,新墟镇已举办6期新媒体专题培训班,组建了一支“懂网络、善传播、会带货”的新媒体党员先锋队。全镇14个村级新媒体账号串联成传播矩阵,累计发布上百条原创视频,内容涵盖农产品展示、景区推荐、乡风文明宣传等,总覆盖人数超10万人次。在新媒体的助力下,镇内特色农产品累计销售额已突破100万元,“党建+新媒体+N”机制正为新墟镇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