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非遗文化竹器生态博览园里,工艺店陈列着各类精美竹木器产品。
村民在作坊里制作竹椅。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王 静
产品展示柜上陈列的竹篮、竹灯罩、竹坐垫等,形状各异;桌面上摆放藤制的手包、果篮、收纳箱,个个精美。在阳春市合水镇宜顺工艺编织厂,映入记者眼帘的编织品,既保留了传统竹木器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工人们正在编织收纳箱,篾条、藤条在她们的手中流畅地穿梭、交织,逐渐形成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编织工艺的不断精进,是产品百花齐放的关键,我们现在已经有100多种产品,远销克罗地亚、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通过分散加工,带动周边7个镇共1600多名工人就业。”宜顺工艺编织厂经理黎娴表示,国内市场有限,企业在线上外贸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曝光度,促使境外订单量不断增长,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
合水镇竹器产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员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合水镇注重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引导企业创新工艺技术,使传统产品向现代化、年轻化转变,动员企业参加展销会活动等,“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借助贸易发展“东风”,宜顺工艺编织厂瞄准国外工艺品市场,由单一的竹编工艺向草编、藤编、皮编等多种原料混合编织转型。根据海外市场和审美需求,企业不断研发新品,凭借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各类材质的坐垫、灯罩、提篮等“爆品”供不应求。
在应对关税政策变动方面,黎娴表示,企业已逐步缩减美国订单,转向发展其他国家市场,这一次美国增加关税对其企业影响不大。企业参加了广交会,与更多国家的客商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开拓了国外市场。
在阳春市越洋工艺品有限公司,一捆捆竹篱笆、树皮篱笆整齐地码放在仓库内。工人们正忙着将原材料切片、抛光、通过机器进行作业加工。各类材质的篱笆经过包装后,将踏上“出海”之路,远销欧美、中东等地区。
“国外的农场、庭院对篱笆的需求量较大,有些大农场单个订单就有70多个货柜,市场很有潜力。”阳春市越洋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其介绍,他的企业属于源头工厂,与经销商合作获取订单,各类篱笆均为定制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有较大优势,年产值已达400万元。关税增加后,产品交付价格并不受影响,只是美国订单产品的出库时间有调整,需要适当注重防潮。
聚焦内外双循环,产业发展既要向外“走出去”,也要向内“挖潜”丰富供给。在合水镇高流河畔,阳春市非遗文化竹器生态博览园的竹器手作街汇聚了10多家工艺店,各类精美竹木器产品陈列其中,让人目不暇接。博览馆展示竹制品制作流程及工艺,集生态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研学于一体。
“目前,合水镇竹器产业‘内外兼修’,年产值已超过5000万元。为应对市场变化,我们将积极推进政企交流,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助力企业融入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合水镇副镇长张成表示,合水镇立足竹木器加工产业的良好基础,依托“岭南第一墟”——高流河墟、非遗文化竹器生态博览园,以及在建的竹编产学研基地等资源,持续为企业提供资金帮扶、产业规划、项目对接、研学开发等服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竹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