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陈带喜与弟媳搭档做印仔(米马)。
上图:把印仔(米马)放进模具中印成图案。任明皓 摄
■ 本报记者/林显军 见习记者/杨辉南
圆圆的如炒米饼一般,表皮炸得金黄还有点起泡,一口咬下,有肉粒、葱香还有虾味。在海陵岛,逢春分、清明和七月十四,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这种叫“印仔(米马)”的糕点,在圩镇的摊档也随处可见,它的酥脆美味,令每个年龄段的海陵人都常吃不腻。
7月19日,记者来到石塘村村民陈带喜的家中,三层的农家宅子,屋里屋外整齐而干净。在饭桌上,虾皮、萝卜干、花生碎、五花肉粒和葱花分装在五个小盆上,制作还没开始,看着馅料就让人食欲大增。
和粉是最先的工序,印仔(米马)用的是粘米粉,要先在锅里煮熟才会有劲道。锅中的水开了后,陈阿姨将粘米粉倒入,一边用筷子快速搅拌,直至米粉成团。和粉是力气活,平时这是陈阿姨老公的活,还烫手的粉团放到簸箕,底下铺着一层粉末,两手来回搓按,粉团呈越来越紧致状。
这时候,陈阿姨已经在厨房忙活着炒料,五种馅料一起倒入油锅,随着吱吱的响声,香味就从厨房飘了出来。加入少许的盐,经过快速的爆炒,香味越来越浓,约5分钟后,馅料在锅里噼啪乱蹦,陈阿姨关掉煤气炉撒上葱花后,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印仔(米马)的制作由陈阿姨和弟媳两人一起完成,陈阿姨从和好的粘米粉中扭下鸡蛋大小般的粉团,双手搓圆,然后捏成碗状,舀上一小勺馅料放入其中,再将“碗口”一点一点收回,重新搓成圆形。印仔和炒米饼用的是一样的木质印版,两个凹下的圆形,分别刻着“囍”字和花鸟图案。弟媳接过粉团放置进印版,恰好填满,轻轻敲一下,表皮雪白的印仔(米马)就出来了,面上印着吉祥的图案。
油锅烧开后,陈阿姨把印仔(米马)铺在锅底,铺完后不久,再慢慢地用锅铲反转,并沿锅边洒上少许的水。她介绍,煎印仔(米马)尤其要有耐心,把握火候,煎焦了就会苦,煎嫩了就不香脆了。经过十来分钟,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印仔(米马)就煎好了,圆饼状的印仔(米马)染上了一层金黄色。“刚出锅时候是最好吃的。”印仔(米马)稍凉后,陈阿姨就催着记者赶紧尝一个。一口咬下,酥脆的粘米粉就在嘴里裂开了,发出吃饼干一样的声响,再咬一口,就是满嘴的馅料,五花肉和虾米的香气充盈了舌尖。
“听老一辈说,吃印仔(米马)的传统都有几百年了,没什么人能说得清楚。” 陈阿姨介绍,逢春分、清明、七月十四,家家户户做印仔(米马)是约定俗成的传统,有远方亲戚来拜访,也会作为款待的美味糕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印仔(米马)馅料非常简单,但这个传统也没断过。
陈阿姨十来岁就已经学会了这门手艺,全靠在日常中看着母亲制作,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懂了。“小女儿也是很小就会了,她手比较灵巧,大女儿始终都不愿意学。”陈阿姨的儿女都已经成家,有时候回到家中或者通话时候,经常会向她提起:“几时得闲做印仔啊!”当听到这句话时,陈阿姨就知道自己的女儿嘴馋了,想家的味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