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村民在亨垌村采摘贝贝南瓜。
“轰隆隆……”近日,阳东区那龙镇亨垌村内的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驾驶耙田机翻耕土地。400亩的南瓜种植基地,即将种下贝贝南瓜苗;800亩的水田,正准备晚稻插秧;400亩的香蕉基地,已进入采收尾声……盛夏时节,亨垌村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生机,一幅鲜活的乡村产业画卷,伴着蝉鸣徐徐铺展。
“得益于‘土地信用中心’模式的建立,原本的撂荒地经过集中整合管理,会按时令种上水稻、南瓜、香蕉、玉米。现在村里的地,一年四季都‘不得闲’。”望着眼前连片希望的田野,亨垌村党总支书记邓伯律的脸上漾着掩不住的笑意。
自“百千万工程”号角吹响以来,阳东区敢于先行先试,深入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工作,推广土地信用中心、土地流转中心、集体资产股份化、农业生产大托管等创新模式,有效破解“有地无人种、想种不连片、增收无渠道”三大难题。2024年,阳东区流转土地15.24万亩,流转率达42.55%,15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8265.67万元,比试点前增长113.6%。其中,那龙镇亨垌村“土地信用中心”项目入选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任明皓 ■ 图片/林倩宇
村道宽敞整洁,民房干净美观,千亩良田披上“绿装”……这是亨垌村当下的真实写照。但三年前,亨垌村并不是此番模样。
2022年前,亨垌村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少、土地无人种、地块分散、流转难、效益低等难题。针对这些问题,2022年10月6日,在阳东区“书记面对面”首期活动中,阳东区、镇、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面对面交流,碰撞出“土地信用中心”发展模式,以“存贷耕地”的形式,由村将分散的耕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推动耕地高效流转,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根据亨垌村指定的“土地信用中心”实施方案,农户自愿将土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由村统一对流转土地进行规划、招商和管理,而村民按相应比例参与租金分红。同时,“土地信用中心”设置两种耕地存入方式,一种是活期存入,农户随时可以提取耕地进行生产,解决个别农户耕种用地需求;另一种是长期存入,农户与“土地信用中心”签订长期存入耕地合同,合同期内不可取出耕地,满足引进农业大户种植用地需求,按照耕地存入合同支付农户分红。
目前,亨垌村已有超过400户村民将土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收储土地超过2200亩,统一打包流转给经营主体进行连片耕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
与亨垌村相隔9公里的大八镇周亨村,也曾遇到青壮年外出、农村“空心化”、部分土地撂荒等困境。2023年,周亨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宗结合过去村里开展的田保姆农业托管模式,创新性地推出“土地流转中心”模式,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把村民各自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起来,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经营管理,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2024年9月,阳东区制定《推广“土地信用中心”模式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在4个试点镇12个行政村复制推广。其中,红丰镇选定红丰村、珍珠村、岗表村为试点村,推广“土地信用中心”流转模式,并督促各村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截至目前,红丰镇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次,走访入户456次,成功发动村民416户,收储土地1250亩。
攥着连片土地,如何才能“寸土生金”?近年来,阳东区积极推动“村企共建”,以土地资源吸引带着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深耕田野,不仅让农村资源“活”起来,更让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亨垌村,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蔬菜冷藏库初见雏形,目前已完成车间大棚、泵房、灌溉设备等建设,总体进度达80%,预计8月完工。“我们公司通过‘土地信用中心’承包了192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南瓜、香蕉等作物,今年4月,仅是400亩的贝贝南瓜,便赚了150万元。”广东景禾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李小强表示,今年冬种,公司计划利用冬闲田种植500亩蔬菜,借助蔬菜冷藏库,延长保鲜期,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出库,发往各地市场。
邓伯律介绍,2023年,依托“土地信用中心”模式,亨垌村以地招商,引进景禾农业,以“水稻+蔬菜+花海”“南瓜+玉米”的四季轮作形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据统计,亨垌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共59.6万元,2023年增至140万元,2024年达104万元,还直接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就业。
让方寸土地变得更有“钱景”,周亨村同样有妙招。2023年,通过“土地流转中心”,阳江市裕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了周亨村300多亩田地,并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打造集南药科普示范、香蕉种质资源展示以及特色种植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作为省级“一村一品”产业,目前,周亨村种植了1500亩苹果粉蕉,多年来一直是村民的特色致富密码。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去年周亨村成立了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香蕉北运中心,去年总发货量达1600万斤,总营收约800万元。
为发挥特色种植示范功能,今年7月,裕隆农业在周亨村率先引种20亩原产南美洲的特色水果——菲油果。公司相关负责人梁东介绍:“这种水果富含维生素C、叶酸、植物纤维,具有排毒养颜、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有水果‘中华鲟’的美誉,预计明年可以挂果。”
香蕉、南药、菲油果、亚洲鲈鱼、澳洲淡水小龙虾、钦蜜九号百香果、五色米……2023年以来,周亨村通过“土地流转中心”先后引进15家企业,因地制宜发展超过20种特色种养业,一幕幕“旧貌换新颜”“荒地结硕果”的好戏,在周亨村持续上演。梁启宗自豪地说:“产业振兴带动下,周亨村去年的集体收入是前年的10倍,一年时间足足增长了270万元!”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
“我把5亩田存进了‘土地信用中心’,自己又取了2亩地来种水稻,一年下来能赚两份钱。”邓华炳今年76岁,是土生土长的亨垌村人,他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种田比过去轻松多了,村里会统一安排耙田、播种、施肥、收割,自己只管收钱就行。
“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整合龙头企业的技术、渠道等优势,带动了许多像邓华炳这样的村民增收致富。”邓伯律介绍,在推行“土地信用中心”时,特别规划预留了一些优质耕地,让仍有意向耕种的村民能继续使用,同时由景禾农业免费提供选种、播种、田间管理、采摘等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有十来户村民跟着我们一起种植。”李小强表示,在联农带农中,他会主动引导村民种植不同品类的作物,丰富村里的农业业态,目前种植的产品主要包括圣女果、番薯、百香果、柠檬、香蕉等。
栩栩如生的墙绘、“绿紫相间”的绿植、五颜六色的轮胎……昔日破旧的周亨村委会地豆坪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采访时,记者遇到正回村探望奶奶的小梁,聊起未来的规划时,小梁说:“这几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产业也渐渐多起来,我打算和同村的小伙伴回来创业,试种一些新品种的水果。”
“村里的发展,村民们有目共睹,近几年,村民回来的频率也高了。”梁启宗说,乡村要振兴,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如今村里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引进了不少新产业,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无论是在家门口就业,还是扎下根创业,都能在这里找到奔头,让周亨村真正实现富美、绿美、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