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春游正当时。在市区公园,家长带孩子踏青,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自觉将零食袋扔到垃圾箱,从小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习惯;在阳春鸡笼顶景区,部分游客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一厢是由己及人的好习惯,另一厢是损人不利己的陋习,无形中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高下立判(详见4月8日《阳江日报》两则消息)。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深思。
市区公园里人们自觉爱护环境,得益于公园日常管理规范、宣传引导到位等多方面因素。反观一些自然风景区乱丢垃圾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值得剖析。首先,部分游客环保意识薄弱,他们沉浸在美景中,忽视了自身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长期破坏。其次,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风景区设置的垃圾桶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衡,与游客需求不匹配。再者,监管力量鞭长莫及或处罚力度相对较轻,让一些违规者形成“扔了就扔了”的错误认知。
要改变自然风景区乱丢垃圾的现象,就要让公众清楚意识到风景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其中一花一草、一水一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风景区成为大家心中真正的美丽画卷。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是基础。政府部门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宣传等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宣教力度,形成“垃圾不落地”的习惯;中小学校可将环保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自小培养学生环保知识;风景区采取广播、环保宣传牌等手段,告知乱丢垃圾的处罚措施,引导游客自觉爱护景区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应根据景区游客流量、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和设置垃圾桶数量。同时,垃圾桶设计应体现人性化,方便游客分类投放垃圾。
强化执法监管是保障。可借助无人机加大巡查频率,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建章立制,执法者除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还应适当增加其他处罚措施,如责令违规者清理一定区域的垃圾,或者参与一定时长的环保志愿服务等,让其真正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