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诗意著风流一水人文呈绚丽
2025-10-20 09:31:23 来源:阳江日报

在广袤南粤大地的西南一隅,有一条翡翠般的丝带在蜿蜒舒展,这便是漠阳江。

千秋诗意著风流一水人文呈绚丽
阳江日报

 

 

在广袤南粤大地的西南一隅,有一条翡翠般的丝带在蜿蜒舒展,这便是漠阳江。

漠阳江是阳江市的母亲河,全长199公里,流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径流系数最大的河流,也是一条水资源、水环境都别具特色的独立入海河流。

她越过上游层层石山,穿过中游的河谷盆地,沿途接纳大小支流上百条,居高南下,一路奔腾;直到江城境内,才放慢了脚步,冲积出平畴沃野,然后,静如处子般依城蜿蜒而过,奔向浩瀚的南海。

从阳春云雾山脉的涓涓细流,到阳东北津港口的烟波浩渺,这条承载着阳春、阳江两座古城文化记忆的河流,以磅礴的力量雕琢出沿途山河的壮丽,以温柔的滋养孕育出两岸人文的璀璨,更以不竭的活力推动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一 漠阳江是自然的丹青手,绘就四百里山水画卷。

清晨,喀斯特峰林从上游的碧波中拔节而起,峰峦似被天工削凿,岩层褶皱里藏着千万年的水痕,让坚硬的石峰漫出几分柔情。江水绕峰而行,涟漪推开水面倒立的峰影,虚实相生,恰如宋人的留白。“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罗带”,岩脚浮着湿润的绿,将这方山水洇成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

至中下游,画风渐转。正午的潭水河如同不羁的野马,从鸡笼顶一跃而出,成为最生动的笔触;西山河则像温婉的女子,在合水轻轻投入怀抱,又为画卷增添了一抹曼妙风情。

日落时分,鱼王石静卧江畔,白墙灰瓦的农舍炊烟袅袅,两岸稻穗在暮色里泛着暖金,连水汽都裹着新米的甜香。

月上东山,阳江城西的江面上铺着碎银般的光,“龙涛滚滚饮双虹,凉月清秋万里风”,好一幅“龙涛秋月”的古典美境。

夜色渐深,西濑风情街的灯火照亮水面,给长卷题下温情的落款;桨声摇过石板路,老城的安宁与现代的活力在此共生;此刻的时光如流水,缓缓而过,每一缕江风,都藏着最妥帖的温柔……

二 漠阳江是文明的摆渡人,承载两千年文脉记忆。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高凉县之后,阳江逐渐融入华夏文明的大版图,而漠阳江始终见证着这一切。因江而名、斑斓多彩的漠阳文化,它的缘起和发展就在这一江两岸,千百年来人文荟萃。

她是巾帼英雄冼夫人一生护卫的漠阳;也是大宋宰相留正离任时不舍的漠阳。

她是奏请“杀秦桧以谢天下”的宋朝名臣胡铨,登临望海台抒发喜悦之情的漠阳;也是给了晚明奇才徐渭生命中难得一段暖色,让他终生怀念的漠阳。

她是成就汤显祖与沈思孝惺惺相惜成为知己的漠阳;也是见证了南国诗人阮退之与国画大师关山月,长达四十年同乡情谊的漠阳。

她还是军旅作家吴有恒眼中美景如画的漠阳;是田汉心中漆艺名冠天下的漠阳。

……

漠水奔流,东溯那龙连恩平,北转云浮接西江。从“南海Ι号”宋代沉船中出水的近18万件(套)瓷器、金器、铁器,诉说着当年担当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的辉煌。她不仅是航运的黄金水道,更是人文通道,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一大批优秀文人,如东晋高凉太守杨方、唐朝诗人刘言史、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北宋南恩州知州张师正、南宋南恩州知州黄公度等等,他们如同文化信使,携着中原的礼乐诗书气韵,顺着水道西出南下,在漠阳大地上重文兴教,诗礼化俗,播撒下文明的种子,极大地拓展了地方文人的精神视野。地方志载,自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梁作心始,从这里一共走出了27位文进士、9位武进士,元代文探花李梅国(阳江人,官至尚书)、清代武榜眼李惟扬(阳春人,官至总兵)成就传奇,明代父子进士刘芳与刘竑,清代兄弟进士姜自驹与姜自驺皆为楷模,邑人对其事迹,追慕至今。

岁月仿佛就那么一翻,就到了现在,历史留下来的故事,在叙述中依然栩栩如生。今天我们回看他们的背影,在河光山色中忽隐忽现,渐行渐远。乘舟往返的先人,他们风雨兼程,就这样一页一页,延续了两千年的风雅。

三 漠阳江是风情的酿造师,沉淀六千平方公里烟火诗意。

漠阳江的风雅,不只藏在生态奇观、记录于文人诗句,也融入每一个生活场景里;它是钟乳石上的云纹,是摩崖石刻的墨迹,更是沿途村寨飘出的烟火。

这里是享誉全国的“诗词之乡”和“楹联之市”。早在南北朝时期,阳江民间就有诗歌咏唱,《粤大记》之《冯融》传里称:“蕉荔之墟,弦诵日闻。”群众性的书法、楹联活动长盛不衰;街道乡村里的民歌榜历来都是地方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熏陶在气质里的诗意。

这里是“中国风筝之乡”,扎放风筝有1400余年历史。每年重九日,城乡处处,纸鸢满天,上演着一年一度的民间风筝节盛事。与别处不同,在下游的江城,端午“赛龙夺锦”偏要逆水而进。龙腾漠水,凤舞南天,一座城市的精神就寄托在这“腾蛟”“起凤”的豪情壮志上。这是沉浸在骨血里的诗意。

走村串巷追逐嬉戏的孩子里,有节日里逐梦的醒狮少年,也有过年摆摊卖“童子对”的小小书法家;写字楼上的阳光小伙,或许就是哪一只龙舟上的挥桨健儿;坐在公园石凳上下棋的儒雅老人,可能会制作各式漂亮的风筝;而河堤老树下说着家长里短的某位大嫂大妈,早已成为享誉四乡八里的民歌传承人了。在漠阳大地上,人文情怀,是伸手就能触碰到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与市井交融的诗意,倒不如说这里的人,直接将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四 如今,始建于唐代的石觉寺,始终坚守城南水口,“绿水半湾开福地”,慈悲护佑一方;而筑于宋代的北山石塔,“健笔一枝撑霄汉”,依然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脉。漠阳江以峰峦为笔,以浪花为墨,以岁月为纸,就这样把两城文脉书写成绵长的诗行,细细编织于每一片波光、每一缕涛声里。漠水不息,风雅未歇。她淌过历史的烽烟,也淌过当下的烟火,将一条江的过往与未来,精神与梦想,送往更远的时光。

就让我们循着河水的指引,解锁这份流淌千年的诗意馈赠吧,在停泊、回望之间,开启一场穿越自然与人文的旅程。

鸡笼顶

杜鹃伴云海,碧毯接天际

海拔1280.5米的双滘鸡笼顶,是粤西云雾深处的“天上草原”,漫山遍野的草甸如碧色绒毯,随山势起伏铺向天际;春夏之交,千亩云锦杜鹃次第绽放,粉紫、雪白的花潮涨满绵延的山坡。这里只有星空低垂的静夜,虫鸣与风声共奏天籁;登高远眺,轻雾在山谷间流转,仿佛伸手便能触碰云端。若你向往一方净土,渴望与自然相拥,鸡笼顶便是藏在大山深处的诗与远方。

梁镇南将军府

古厝里的山河记忆

阳春市石望镇交岗村,藏着一座凝萃500多年风云的将军府。这座岭南古厝是明成化年间殿前二品虎贲将军梁镇南的故居。而今时光洗去了烽火硝烟,却将“忠勇”二字融入一方乡土,让一间老屋成了凝固的英雄叙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将军府炮会”来纪念将军,祈求其在天之灵保佑乡土三灾不起五谷丰殷。

铁屎迳

五代南汉时期核心的铸钱遗址

1982年,两块刻有篆文反书“乾亨重宝”的石质钱范,揭开了石望铁迳村的身世——这里正是南汉高祖刘龑为解国用之困所设的铅钱铸造中心,“十枚铅钱当铜钱一枚”的币制曾在此通行,遍布7万多平方米的每一粒矿渣都成为那一页厚重历史的印章。它不仅是寻古探幽、感悟岁月的秘境,更是触摸岭南货币文明的历史窗口。2019年10月,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湾石林

大地镌刻的立体诗篇

石林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春湾风景区内,占地200多亩,由六座石山峰峦组成,拥有多种怪石景观,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石剑峰,又叫百页剑门。诗人韦丘有诗赞道:“万把青铜剑,锋芒指夜天”。这方喀斯特秘境,是大地用亿万年时光镌刻出来的立体诗篇,以其独有的地质特征成为影视作品的热门取景地,在这里曾拍摄过30多部影视作品。

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

岭南先民的“史前档案盒”

在陂面镇鹿村岗西南的沃野良田间,高15米、宽2至8 米、深40米的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静静藏于孤独的石山下。这处遗址距今约1.6万年,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宛如大地留存的“史前档案盒”,封存着远古先民的生存智慧。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让人想见先民辛勤劳作的场景。2013年3月,该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王石

碧水中跃出的灵秀奇观

鱼王石位于春城街道黎湖桥石村,这块酷似黄鱼的巨型奇石,静卧漠阳江畔,吸引了众多游客,春看新绿拂水,秋赏芦花映月,偶有白鹭掠过石顶,更为这幅灵秀山水画卷增添生机。作为阳春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其“鱼王夕照”等自然景观与漠阳江共同构成水墨山水画卷。

凌霄岩

时光封存的奇幻秘境

凌霄岩在玉溪三洞下游6公里处,是喀斯特地貌中典型的棕榈片造型,2003年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5年又成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它以雄伟壮观著称,岩洞高120米,宽20~60米,被誉为“南国第一洞”。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每一寸钟乳石,每一滴泉水,都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踏入凌霄岩溶洞,仿佛闯进被时光封存的奇幻秘境。

那乌古桥

古驿道上的时光印记

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三孔四墩石拱桥,坐落在阳春春湾镇那星长塘口村新春公路旁,曾是古驿道的要冲,托举过学子赴考的轻履,亦承载过粮草运输的重量。而今这里早已没有车马的喧嚣,只有时光的喃喃低语,等你来赴一场与过往岁月的温柔邂逅。

高流墟

浸润烟火的“千年古墟”

高流墟位于合水镇以南五公里高流河滩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集市,也是以竹藤编织品及其工艺品为主要产品的专业集市。具有地方民俗特色和丰富历史内涵的高流墟,如今已经成为省内外一大旅游亮点。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趁墟的人从四面八方云集高流河畔观光购物,赶赴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将古老的约定变成一场一场诗意的重逢。

李惟扬故居

古巷深庭锁传奇

在岗美镇隆岗村一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崧台李公祠(李惟扬故居),似一册摊开的线装书,在时光里静静散发着墨香,将康熙年间的武榜眼传奇,小心藏进寻常巷陌。“凭赫赫战功护一方安宁,以刚正品格留青史美名”,若你偏爱历史的余温,不妨探访这里,在一砖一瓦间,读懂这段遥远记忆。

双捷拦河坝

守护者的诗意风光

双捷拦河坝如巨龙卧波,将奔流的漠阳江水温柔揽入怀中,化作一汪翡翠般的平湖,时光也在此慢成一帧水墨丹青。驻足大坝极目远眺,漠阳江如碧绸蜿蜒向海,两岸稻浪翻滚、炊烟袅袅,尽是岭南水乡的温婉风情——这正是大坝守护的馈赠。

关山月故里

关山有情,月照故园

漠阳江西河经过江城区埠场镇时,绕出一湾静谧,将关山月故里轻轻拥在怀中。关山月故里位于那蓬村,是国画大师关山月的出生地,现正以“山月故里 艺术原乡”为核心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漫步大师故里,时光慢流,让你与少年画师的执着重逢,与漠阳文脉的根系相拥。

高凉古城遗址

古高凉文明的发祥地

这片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便立县治的土地,是古高凉文明的发祥地,每一寸肌理都藏着时光的絮语——既有秦汉商旅的足迹,也有俚汉交融的印记,还浸染了冼夫人屯兵练兵的烽烟。在阳东区大八镇,当年城郭早已难觅,唯有借村口老榕树的气根垂落,带我们倾听深埋地下的文明回响。

茶山村草甸

藏在光影里的水边秘境

循着电影《长安的荔枝》里驿马的蹄痕,终遇大八茶山这方草甸,将银幕里“千里奔袭”的背景化作眼前的诗意栖居。冬春枯水期,绿茵如毯,草叶沾着晨露,踩上去松软如绵;夏秋丰水时,草甸被浸成蓝镜,又与江河水库的波光交融。若露营于此,夜可观星空银河,晨能遇云雾氤氲,每一帧都是电影级的治愈画面。

莲塘驿

那龙河畔的古道繁华

莲塘驿在阳东区合山镇莲塘村背,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曾是粤西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是连接珠三角与雷州半岛的动脉,见证过无数商贸往来与人文交流的盛况。古驿道的繁华虽已落幕,但遗址中残存的城砖、土墙,仍清晰镌刻着当年的历史痕迹。这里不仅是阳江文脉的鲜活载体,更是今人触摸历史、感悟古代文明交流的一个窗口。

雅韶十八座

镬耳升朝阳,深巷藏荣光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十八座,位于阳东区雅韶镇东南部,是迄今为止阳江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其建筑保留了明清时代的风格,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十八座老屋如今就那样静立在田园之中,不管最初的主人多么富甲一方,200多年来,它大多还是记载着普通百姓生活的点滴,一街一巷里只藏着游子最快乐的时光和最深沉的乡愁。

石觉寺

扼江城水口,承千年护佑

石觉头自古以来便是繁忙的古埠头,清朝阳江县官庄大中曾用“居人争说小苏州”来描述它当年的盛景。这里右边有东乂山如巨龟卧水,左边筑长堤蜿蜒若蛇,正是古代漠阳江出海口之处。“绿水半湾开福地”,始建于唐代的石觉寺(前身为开元古寺),千百年来坚守于此,护佑一方,更以“石觉禅林”位列阳江古八景。

西濑风情街

一河风月,半城江南

作为老城区“新晋网红”景点,西濑的美丽蝶变是阳江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赓续城市文脉的缩影。这条位于江边的老街,青石板缝里仍藏着多年以前渔歌唱晚的烟火余温,像被时光浸润的宣纸,绘就的每一个画面都是能住进心里的江南旧梦。人们慕名而来,也许为了领略独特的风情,也许只是寻找一段遗失的时光。

独石塔

独石映潮生,古塔诉光阴

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独石塔,坐落在阳东区雅韶镇北津港南面冲积沙洲一块椭圆巨石之上。它是一个航标塔,欢送渔船出海,迎接风帆回家,潮起潮落间如同“定海神针”,让无数渔民在惊涛骇浪中寻得归途。如今江海淤积,它早已远离了风浪,却将漠阳江的柔情、南海的壮阔,都在斑驳的塔身记成了可感可忆的时光诗篇。



策划/杨国华   许晓峰    撰文/项 劲    制图/谢国瑞    报眉图选自《漠海真赏图》(国画  谢鼎铭 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