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酱油

□ 艾虎三

2025-07-23 09:31:27 来源:本地默认

最初的酱,名曰“醢”,与“海”同音。或许几千年前,人类不小心把盐撒到肉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意外地发现这肉居然没变臭,且酱汁别有风味,将其置于瓯器中。怎么命名这个新发现呢?既然是来自大海的盐成就了这份美

一滴酱油

□ 艾虎三

本地默认

最初的酱,名曰“醢”,与“海”同音。或许几千年前,人类不小心把盐撒到肉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意外地发现这肉居然没变臭,且酱汁别有风味,将其置于瓯器中。怎么命名这个新发现呢?既然是来自大海的盐成就了这份美味,就叫作“醢”吧,与承装的器皿同姓,与大海同名。从此,醢便走进人们的餐桌。

《诗经·行苇》有云:“醓醢以荐,或燔或炙。”醢,穿越几千年的时光,伴随着诗经的吟咏,抚慰着人们的舌尖与肠胃,甚至被提到“礼”的高度。传到孔夫子,则是“不得其酱,不食。”酱,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配料,而是必不可少的用餐仪式感。

酱最初以肉类蛋白发酵,类似今天广东等地的鱼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普通老百姓能好好吃肉是近几十年才有的好事。不难理解,酱最初只为贵族专享的贡品或特供品,非普通百姓能见之物。酱被披上神秘的面纱,其起源故事“西王母说”便是例证。

《周礼》云:“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此时的酱已经是植物蛋白发酵了。不过得有专人操控把守,可见重视程度。渐渐地,酱味飞入寻常百姓家,初一、十五圩日,街上开始卖酱油,后来还有人因卖酱致富。

酱油二字始于宋代,但清酱等名则更早,别名豉油、豆油、套油、酱汁,酱清、豆酱清、豉汁等则在《本草纲目》《千金要方》《齐民要术》等典籍中留下芳名。在古诗词中也留下倩影,如陆游的“醯酱自调银色茄。”

直至今日,中国味道,阳西智造。阳西天生丽质难自弃,跃身为中国调味品之都。日照、温度、水源、坚守的精神,成全了美味的酱油。

酱油的制作过程,是一首人和自然合作的诗,是勤劳奋进的酱人和谐共谱的一支曲,让普通黄豆淀粉转化成另一种美食的境界,充满时间的智慧。每一滴酱油,都是幸运女神的恩赐。任何一个环节有差池,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以黄豆的蛋白质、小麦淀粉为基础,在时间的凝练下,和菌种发生奇妙的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颜值飙升,色泽诱人,与食盐相濡以沫,且食盐杀菌,给漂亮的容颜和美味更久的期限。

酱油,天人合作的美味,集大成者,美美与共。比盐水更柔和的咸冲在前,植物蛋白分解出氨基酸的鲜继而涌出,淀粉分解出糖的甜跟在其后,咸中带鲜,鲜里有甜,成为世人欲罢不能的美味。没菜的时候,酱油拌饭就是一道美食。

每一位来自山川湖海的人,情愿囿于厨房与爱的时候,总少不了一瓶酱油,为生活添加滋味。一瓶瓶酱油,从王室走向普通百姓,从阳西走向全世界,去经历一段段美食之旅,成就一份份美味传奇。当你拿到酱油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听听酱油的心事,了解一下一滴酱油的前世今生。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