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中的母亲

□ 黄子颖

2025-05-16 09:16:52 来源:阳江日报

我大抵是有些愧疚和无奈的。每次拿起笔,万千话语竟无从说起,文字里那些横竖撇捺藏着的岁月,总让我无端生出许多感慨,时光仿佛是一支蜡烛,将母亲的青春和容颜一寸寸燃烧,而我却无能为力。母亲的前半生,是从平冈

烛光中的母亲

□ 黄子颖

阳江日报

我大抵是有些愧疚和无奈的。每次拿起笔,万千话语竟无从说起,文字里那些横竖撇捺藏着的岁月,总让我无端生出许多感慨,时光仿佛是一支蜡烛,将母亲的青春和容颜一寸寸燃烧,而我却无能为力。

母亲的前半生,是从平冈镇一个叫“三间屋”的小村落里挣扎着爬出来的。彼时,外公早早过世,留下外婆与年幼的母亲。那时候的日子想来是极难的,孤儿寡母在这世间讨生活,如在寒冬里寻一处避风的角落般艰苦。外婆不让母亲读书,大抵也是为了活下去的无奈之举,因为在那时,活着是比什么都要紧的事。生存的重担压弯了外婆的脊梁,也压灭了许多本应绽放的希望。可母亲偏不,她的骨子里藏着一股倔强的劲,像是石缝里钻出的野草,越压迫越要成长。与外婆长谈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自己争取读书的机会。于是,白天母亲在学堂里认真听讲,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琼浆;夜晚还要独自去赶海,细心地捡拾海螺,捕捉小海鱼,她将这些换成钱,换得那珍贵的读书机会,尽可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母亲一边迎着海风捡拾海货,一边默记当天课堂上的知识点,长长的海滩留下她执着的足迹。那片漆黑、汹涌的海,成了她与命运搏斗的战场。也许是命运的齿轮被母亲的执拗打动,那年母亲幸运地考上了阳江师范学校。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个奇迹了,在小镇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可谁又知道,这奇迹背后,藏着母亲多少个不眠之夜的烛光苦读,多少道被礁石划破的伤口?

毕业后,母亲被分配到织 小学任教。在那里,她遇见了父亲,而后便有了我们兄弟三人。母亲在这所学校一直待到退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母亲对教育极其严谨,在学校里总是主动挑起后进班的教学任务。她举起的教鞭仿佛一支神奇的魔法棒,将一个个后进班带成了先进班,将一个个调皮捣蛋、无心向学的后进学生教成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她的教学方法经常被人学习,她的教学成绩让人佩服不已。母亲获得过很多荣誉,而那张“全国第一届优秀教师”的奖状一直被她精心收藏着,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安静地躺在母亲的衣柜里,像是在见证着她的成绩,又像是在默默见证她的付出。母亲勤勉教学,也爱生如子,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过很多贫困学生,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即使是她退休后,逢年过节都有许多学生结伴而来探望母亲。母亲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我和兄弟,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做好公司工作的同时,我每年都会安排资金去慰问困难群众,扶持贫困学生,多年下来,扶助的学生不下二百人。

记忆中的特殊时期,父亲下放的那三年,大约是家中最困苦的时光。整个生活仿佛都被一块巨大的黑布笼罩,透不进一丝光亮。是母亲在这困难的日子里,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她白天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授课,夜晚回到家,又要照顾我们兄弟几个,辅导我们学习。深夜醒来,我常常发现母亲还在油灯下忙碌着。母亲不曾向生活低头,也从未在我们面前露出半分软弱,只是常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心要善,话要信,事要果。这些话,像是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任岁月如何冲刷,都不曾淡去,成了我们兄弟在这世间行走的准则。记忆中,母亲的书法让我很是自豪。母亲的书法大约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在教师里颇有名气。她的字,既有女子的娟秀,又透着一股刚毅,像是她本人的写照。而我喜欢唱歌,想来是受了母亲的熏陶。她做家务时,总爱哼些小曲,那歌声或悠扬,或轻快,在屋里飘荡,也飘进了我的心里。只是那时年幼,不懂这歌声里,藏着多少对生活的热爱,藏着多少对未来的期许。

如今,母亲已是八十八岁高龄。我静静地看着她,忽然觉得时光是这样的无情,又这样的有情。无情的是,它在母亲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像一道道沟壑,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染白了她的青丝,让曾经乌黑亮丽的秀发,变成了秋霜覆盖的枯草。有情的是,它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这份母爱,去回报这份恩情。我虽从未让她骄傲,她却始终待我如珍宝。我以“妈妈”之名,肆意索取她的爱,而她的爱,平凡却又伟大,如寒夜里摇曳的烛光,温暖着我,照耀着我,即便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也从未熄灭。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