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苏轼
成长的旅途,恰似一场跌宕的行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迷雾重重。在《文化苦旅》的墨香浸染中,我寻得一束光,点亮了懵懂的青春,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
东坡点亮豁达
初次在《文化苦旅》中读到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是在考试失利被同学议论的午后。书中写他面对“乌台诗案”的污蔑与贬谪的困顿,却在赤壁之下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当我心中满是委屈与自我怀疑时,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让我明白,他人的闲言碎语如同穿林打叶的雨声,若自己能“吟啸徐行”,便不会被其束缚。从此,再遇非议,我不再深陷情绪泥潭,而是学着东坡那样,以坦然之心面对,在挫折中锻炼勇气。这束由东坡点亮的豁达之光,让我在青春的迷茫中,寻得一份不同的清醒。
真意点亮文心
我总想写下一篇绝世好文,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好让所有人看见我心中的丘壑。可每每搁笔重读,却只觉其像一杯温吞的白水,解渴,却品不出任何滋味。我常为此不甘,奋力想挣脱这份温柔的桎梏。
后来,读《文化苦旅》中关于“文字真意”的解读,才懂真诚才是笔底深情。我开始在作文中写真实的事物:台风后的人间万般温暖、解出难题的雀跃以及对失败的不甘……当我放下华丽的辞藻,把真心落于纸上,方知真诚比刻意惊艳更有力量。真意点亮的文心让我明白,写作不必追万众瞩目,真诚落笔,便是一篇动人文章。
方言点亮温情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笔下海外游子对母语的眷恋,点亮了我对潮州文化的认同感。书中说方言是“活着的化石”,是维系文化根脉的纽带,这让我开始留意家里人说的潮汕方言。
“汝食未”“胶己人”的问候里,藏着当地人刻在骨子里的温厚,满是乡邻间的亲近。听外婆用潮州话讲潮剧里的典故、牌坊街的旧事,讲她儿时的趣事。原来文化的传承,就藏在这些方言的平仄与日常对话里。藏在余秋雨笔下“血脉中的文化密码”里。这抹由《文化苦旅》点亮的方言之趣,是对家乡文化根脉的认领与守护。
《文化苦旅》的墨香漫过初三的晨昏,东坡的豁达、文字的真意、方言的温情,化作三束不灭的光,驱散了我青春的迷茫。我当以书为灯,以文化为翼,坚定前行,让成长之路始终闪耀着温暖而厚重的光!
指导老师:陈永忠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