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尺。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工具逐渐进入校园,一种新的现象引发大家关注:有部分学生过度依赖 AI 生成作文,表面上写作效率显著提升,交出的文章辞藻华丽、逻辑清晰;然而老师观察发现,这些学生一旦脱离 AI 辅助,独立写作时往往思路阻滞、表达生硬,写作能力呈现明显退化。这一“短期高效、长期退化”的矛盾,折射出怎样的教育隐忧?近日,笔者采访了阳东二中副校长、阳江名师黄玉霞与广东两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冯海琪,共同探讨AI依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并探寻AI时代写作教学的应对之道。
■ 阳江日报记者/梁驰
“初、高中学生大多住校,校园内对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有严格管理,并非随时随地可接触AI工具,但部分学生仍会在周末回家或利用有限的可上网时间利用AI完成写作任务。”冯海琪的观察,道出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的紧迫性。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 AI 工具的使用边界:允许学生在课后用 AI 辅助梳理写作框架、查阅背景资料,或是润色语句表达,但坚决禁止直接生成整篇作文。可即便有这样的规范,“AI 代笔”的现象仍未完全杜绝。
“AI生成的作文,事例丰富,句式工整,改改就能交,比自己写快多了。”初三学生黄骆丹的话,道出了许多依赖AI写作的学生的心态。在效率优先的想法驱动下,越来越多学生将AI当作写作捷径,却未意识到这一行为正悄然侵蚀着自身的写作能力。
黄玉霞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带有明显的AI痕迹:写“母爱”必提“深夜送医”,论“坚持”必举“爱迪生发明电灯”,题材重复率高达70%,内容空洞,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有个学生写‘家乡的变化’,用词精致却满是套话,提到‘家乡的小河’只会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再追问具体有哪些鱼虾、和小河有什么真实故事,他却答不上来。”黄玉霞感叹,这些学生习惯了AI提供的现成素材,逐渐丧失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写作沦为机械的文字拼贴。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AI的依赖正削弱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冯海琪曾布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的作文,有学生直接提交AI生成的文本,其中写道“成长如航船,烦恼如风浪,唯有坚定信念方能破浪前行”,逻辑通顺却毫无真情实感。“当我请他分享真实的烦恼时,他沉默良久才说:‘不知道怎么说,AI已经写得很全了。’”冯海琪指出,写作本应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AI虽能生成标准化范文,却无法传递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情感的细腻捕捉——正如AI能梳理《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却无法体会林黛玉葬花时的凄美心境,更无法替代学生自己在成长中的喜悦与迷茫。
另外,部分家长对AI的认知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依赖。一些家长认为AI能快速提升作文成绩,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技术的依赖,忽视了写作能力的长期培养。
虽然有少数学生过度依赖AI写作,但仍有许多学生坚持自主写作,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成长。高二学生王睿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写作中坚持先自主构思框架,若遇到素材不足的情况,会借助AI检索相关案例作为参考,但最终一定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改写。“例如写‘坚持’时,AI推荐了‘运动员带伤重返赛场’的案例,我却选择写下自己练习篮球投篮,从‘十投零中’到‘百投五十中’的真实过程。事例虽平凡,却是我亲身经历的,写得特别有感触。”王睿表示,他的作文或许不是班级最高分,但常因“情感真挚、富有个性”而受到老师肯定;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他学会了观察生活,整理情绪,实现了自我认知的深化。
冯海琪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写作“真实表达优先于华丽辞藻”这个原则。她常布置“自由周记”作业,不设主题与字数限制,鼓励学生写下真实想法——有学生写“和父母吵架后的后悔”,有学生写“救助流浪猫的温暖”,甚至有学生坦诚写下“对AI写作的困惑”。“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说:‘用AI写作文像穿别人的衣服,好看却不自在。’这句话令我深有感触。”冯海琪说,她会在评语中肯定学生的真实表达,引导他们“从生活里寻找写作的活水”,而非依赖AI的“标准答案”。
黄玉霞认为,自主写作的价值远不止于提升成绩,更关乎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核。在讲授《背影》一文后,她让学生写“身边的感人瞬间”。有学生描写爷爷拄着拐杖为自己买早餐:“爷爷用粗糙的手,把热包子紧紧揣在怀里,怕凉了”;有学生写同学帮自己补习:“她讲题时声音很小,却反复讲了三遍,直到我听懂”。“这些文字没有华丽修辞,却能打动人心。”黄玉霞说,写作是情感传递与价值观塑造的过程——学生在记录生活的同时,学会了感恩与共情,这种人格的滋养,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面对AI对写作教学的冲击,如何平衡“技术辅助”与“自主写作”?教师们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核心在于“划定边界,守住人文,培养能力”。
明确AI的辅助定位,划定使用边界是首要步骤。黄玉霞和冯海琪在课堂上都制定了AI写作规则:写作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初稿,标注出自己的困惑点——比如“不知道如何展开事例”“结尾不知道怎么升华”,再用AI针对这些困惑点提供建议,而非直接生成全文;初稿完成后,学生需对比AI的修改建议,分析AI为什么这么改,自己的写法有什么不足,最后结合两者进行优化。“比如有学生写‘环保’主题,初稿只写了‘要节约用水、用电’,AI建议补充‘身边的浪费现象’,学生就加入了‘教室没人却开着灯’‘水龙头没关紧’的细节,既保留了自己的观点,又用AI完善了内容。”冯海琪说,这种方式让AI成为写作助手,而非替代者,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保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强化人文素养培养,守住写作的灵魂是核心目标。教师们在写作教学中,会通过“文本细读”“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精神。在《红楼梦》“黛玉葬花”片段教学后,冯海琪让学生写“如果我是黛玉,会如何对待落花”,有学生写“把落花埋在土里,让它‘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学生写“把落花做成书签,留住春天的痕迹”;有的学生写“和宝玉一起葬花,听他说心里话”。“这些想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学生对‘黛玉敏感、热爱生命’的理解。”冯海琪说,通过这种沉浸式思考,学生逐渐明白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从而主动拒绝AI的空洞套话。
此外,教师还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积累精神素材。黄玉霞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感受其豁达;阅读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领悟其担当;阅读朱自清的《春》,学习观察细节的方法。“经典作品如同写作的灯塔,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写,更指引他们写什么——写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人性的思考。”黄玉霞强调,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丰盈起来,写作自然会流淌出真情实感,无须依赖AI的模板化内容。
正如黄玉霞所说:“我们不反对AI,而是要让AI‘为我所用’——用AI节省机械性的时间,把更多精力放在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真实表达上。”毕竟,语文写作的本质,是人的表达;AI可以成为工具,却永远无法替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守住这份人文初心,才能让学生在AI时代,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有灵魂的好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