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根基和动力源泉
2024-06-27 09:50:22 来源:理论网

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根基和动力源泉
理论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效能,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走出一条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强国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和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质和量相统一的方法论角度深化了对于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科学技术始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可以渗透赋能生产力的三个关键要素,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边界,进而缩短劳动时间、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都会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科技进步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基本特征,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总体来说,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

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传统要素增长的驱动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增动力、调结构、转方式的贡献日益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把党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我们精准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基础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学支撑和创新源泉。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态的一种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性是其本质属性,它以重大科学发现或核心技术突破为基础,依赖于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代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最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基础研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源泉和技术先导,可以为技术研发、产业革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在基础前沿方向一旦取得突破,往往就会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产出重大原始性和颠覆性创新成果,催生科学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产业和市场竞争格局,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新的跃升,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长久深刻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研究,走好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激发创新的源头活水,推动以“科学—技术—产业—经济”为范式的动力传导和能量传递,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效率。

加强基础研究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推动产业和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战略。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呈现出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的态势,使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比传统生产力更加强大的科技内核。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前瞻布局基础研究,纷纷推出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集中攻关,以在激烈的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获得战略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演进,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以提升战略产业竞争力为主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赛道,加快基础科学研发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发展经费的比重从4.84%提高到6.65%,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学研究条件持续改善,科研仪器和平台更加完备,一批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原创性突破。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加速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基础研究总体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比重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数量偏少。另外,个别国家奉行“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自我保护战略,使国际科研合作面临“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遵循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地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功能,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动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开辟壮阔前景。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坚持党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系统完备的基础研究工作体系,统筹布局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不断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自立自强上夯基筑台。加强战略研判,把握未来科技演进和发展趋势,培育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升级原创探索计划,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支持科学家瞄准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开展自由探索,增加原始创新成果供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强对非共识、变革性科研项目的支持,推动可能对未来产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颠覆性创新,抢占国际高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塑造未来竞争的先发优势。

坚持把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的突出地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要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背后的基础性、关键性原理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优化重大类型项目申请、评审、立项、执行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运用专业的学术评价和科学鉴赏能力,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论证咨询,提升科学问题凝练水平,强化科研项目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探索科学前沿为牵引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加强科研仪器研发制备,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利器”“重器”。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力度自主培养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构建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扩大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前移资助端口,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试点资助优秀博士生、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自主培养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开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分级评价和延续资助,支持年轻科研团队承担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持续稳定资助,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新时代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劳动者科学素养,使广大民众走进科学、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培厚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辈出的创新沃土,为托起科技创新“高峰”培育更多的科普“高原”。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改革基础研究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创新资源配置方式,释放创新活力。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发挥联合基金协同创新“黏合剂”作用,引导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等主体投入基础研究,合理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多维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支出。优化我国社会研究发展经费投入结构,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特色鲜明且运行有效的科技管理制度,赋予科学家更大科研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激发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价值功能,增强劳动者参与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荣誉感、幸福感。

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密切协同,强化公共科研机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责,发挥企业研发应用主力军作用,鼓励联合组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构建开放获取仓储平台,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开放共享,加大成果遴选、中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力度,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搭建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有机衔接的桥梁,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的深度融合和密切联动、理论与技术的闭环反馈和快速迭代,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和一体发展,穿越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嬗变,实现基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扩大基础研究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化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基于国际通行学术规则,彰显特色制度优势,构筑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在坚持自主创新、有效维护我国科技安全利益的基础上,增进基础研究国际开放合作、互惠共享。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综合实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做优做强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开展国际科研资助,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发起或参与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集聚全球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开展原创性攻关,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水准的战略科学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国际顶尖创新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以更广泛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破解各国共同发展难题,推动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据《理论网》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