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

顺应时节,健康一“夏”
2024-06-21 09:15:38 来源:阳江日报

→膏肓保健灸。 古法蒸脐疗法。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养生:

顺应时节,健康一“夏”
阳江日报

古法蒸脐疗法。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一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后气温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伏天,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日子。

作为夏季的转折点,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逐渐升高,阳光照射强烈,人体心气过旺,容易烦躁不安,睡眠不好。此外,暑热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不佳,也易引起中暑、脱水等问题。同时,夏至人体阳气达到顶峰,阴气已开始生长,所谓“夏至阴生”,故此阶段养生既要保护阳气,更要顺应阴阳的变化特点,使阴阳两气相顺接。

注意“三避”

1.避暑

盛夏气温炎热,人体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出现意识混乱、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所以在中午前后气温炎热的时候尽量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2.避湿

岭南地区的夏季除了高温天气,还常常伴随着多雨和潮湿的天气,使得空气中的湿度显著增加。当暑邪多与湿邪相互并存,中医理论中称为“暑多夹湿”。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暑湿相兼,其病缠绵。临床表现为四肢困倦、神疲乏力、胸闷腹胀、大便黏腻、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了应对暑多夹湿的气候,我们可以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暑、祛湿利尿功效的食物,同时保持室内干燥,降低室内的湿度,避免蹚水、淋雨等。

3.避寒

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过吃生冷食物、长期吹空调冷风等反而更容易受寒气侵袭,从而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所以,夏至也要注意避寒,不贪吃冷饮、冷食,电扇和空调避免直吹及温度过低。

需要“三宜”

1.饮食宜适食酸味

夏至天气炎热,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清淡,多食蔬果杂粮,不宜肥甘厚腻,以免助湿助热。并且夏至气温高,易耗气伤津,人体水分丧失较多,相应的盐分损失也多,容易出现口渴、乏力、疲劳等症状。中医认为多食酸味可固表敛汗,所以此时进食可适当多吃酸味,如乌梅汤;切忌为贪图一时畅快,大量食用寒凉之品,如西瓜、绿豆汤等,它们虽是解渴消暑之品,但也不可过食或冰镇食之,避免损伤脾阳。

2.起居宜晚睡早起

夏至节气,昼长夜短,起居调养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宜晚睡早起,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夜卧早起”。古人所讲的“夜卧”“晚睡”并不是熬夜至凌晨,所指时间大致是指晚上10—11点,“早起”指早晨5—7点。

夏至节气运动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选择在公园、庭院、广场等宽广、空气清新的地方。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等较为和缓的项目,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以免大汗淋漓。

3.情志宜调摄静心

夏至是个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节气,但是夏季炎热,容易导致烦躁倦怠等,更应努力保持心平气和,做到神清气爽,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使人体气机条畅,炎热亦随心静而相对减轻。

艾灸养阳

夏三月(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亦可选择艾灸,起到春夏养阳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阳虚体质的人群来说,夏至前后进行艾灸更为适宜,这样不仅能有效改善体质,还能实现冬病夏治的效果。

膏肓保健灸

膏肓穴是常用的保健强身要穴,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中医学理论,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膏肓穴保健灸,能扶元培本、调理脏腑、通行气血,尤其对难治性疾病、病久而虚的脏腑虚损性疾病有效,使身体恢复强壮。对过敏性鼻炎、疲劳综合征等疗效尤其明显。

古法蒸脐疗法

古法蒸脐疗法源自明代杨继洲的【蒸脐治病法】,在“立春巳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西时,立秋戌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八节,取五灵脂、乳香、没药、麝香等研磨为细末调敷放于肚脐,水和荍面作圆圈,置脐上,以艾灸之,适合疲劳、失眠、脾胃虚弱等患者。诚如《针灸大成》载:“取天地阴阳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汤膳推荐

乌梅三豆饮

【材料】乌梅、黑豆、绿豆、赤小豆各2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烹制】把乌梅、黑豆、绿豆、赤小豆倒入容器内,加清水浸泡半小时,锅中倒入600毫升清水,加入乌梅与三豆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熬成150—200毫升,按口味加入冰糖或白糖,连豆带汤服下即可。

【功效】具有滋阴生津降肝火,健脾补肾解暑湿的功效。方中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涩肠。绿豆清热消暑、调养心胃,帮助身体清火解热。黄豆黄色入脾、健脾祛湿,有助恢复脾胃的气机升降功能。黑豆既可健脾祛湿,又可补肾益精;助身体运化水湿的同时,又能收敛胆经浮越的相火。

五指毛桃土茯苓煲瘦肉

【材料】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各100克,瘦肉500克,陈皮5克,盐少许。

【烹制】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洗净后浸泡片刻;瘦肉洗净切成块,汆水捞起备用;用汤煲煮水,沸开后加入所有食材,武火煮10分钟再转文火煲一两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益气健脾。五指毛桃被称为“广东人参”,又有“南芪”之谓,其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利湿舒筋之功,补而不滞。土茯苓与五指毛桃合用具有祛湿化滞、健脾开胃等作用。适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

文/ 阳江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欧小婷    

         阳江市中医医院宣传拓展科 阮锦钰

图/市中医医院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