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套古来

——阳江的说书活动

2025-07-11 10:24:42 来源:阳江日报

说书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民间故事(含传说)、谚语、歌谣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大系列。1986年全国铺开整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和传说、谚语、歌谣起源于民间,即是说,从人类进入文明

讲出套古来

——阳江的说书活动

阳江日报

□ 冯  峥

说书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民间故事(含传说)、谚语、歌谣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大系列。1986年全国铺开整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和传说、谚语、歌谣起源于民间,即是说,从人类进入文明行为(语言交流)就同时产生了。

在阳江,说书叫“讲古”或“讲古仔”。说书人叫“讲古佬”或“古仔佬”。发生意想不到的大事,阳江人说“讲出套古来”,说做不到的事情,会反问“你讲古仔呀”?

那时在乡下,村村都有讲古佬免费讲古。晚饭后月光下,榕树头、剃头铺、小店铺都可随便开档。碰上夜黑,听众会自动凑钱买煤油蜡烛照明,为的是能看见讲古佬的表情。这些古仔佬也确实了得,描声绘色的讲述,让你如身临其境,听到紧张处,真要憋出尿来。听完鬼故事,非得结伴才敢回家。

在阳江城镇,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以讲古为业的“古仔佬”。他们多在河堤、公园开讲,有的还有自己专门的“古仔屋”。每当讲古佬讲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停下来抽烟喝水时,助手就会挨个向听众收钱。听古收费出于自愿,最多也就几分钱。

那时,讲古内容除《三国》《水浒》《西游记》《聊斋》《薛仁贵》等传统故事外,也有《牛郎织女》《白蛇传》之类的民间传说。进步文化人袁东白则以“讲古”宣传革命道理。

当年阳江城里比较有名的古仔佬有——

姜操(1914—1982)。原名姜自真,生于阳江城近贤里的一个书香世家,写得一手好字,学过打金银首饰、理发、照相、画像、中医等技艺,当过矿工、摄影师、店员、律师、记者、商会录士、政府雇员、水客、医生等职业。

1947年,姜操在《正谊日报》当兼职记者。为养家糊口,他晚上到南恩路金星电影院门口开始讲古生涯。1948年起,改在河堤一带开讲。每晚讲两场,每场一个钟头。他讲的主要篇目有《三国》《水浒》《三侠五义》《蜀山剑侠》《青城山剑侠》等。

新中国成立后,姜操的讲古档移到当时的江城、醉月、白燕等酒店或糖水铺。讲古报酬在酒店茶位费中提成。1958年后,姜操在北门街口开设专医疑难杂症诊所,晚上仍在门口街头讲古。后来,姜操参加了江城卫协,当了专职管理人员,不再讲古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说书艺术提高起着很大作用。

张崇楷(生卒年不详)。私塾师出身,他书法、诗词民歌、说书俱佳。后来专业“讲古”,在县城南恩路文化宫对面有一个固定的古仔铺,里面小厅可坐30多位听众。这里又是原阳江县民歌社社址,门口设信箱,方便民歌爱好者投稿。他是民歌社评卷宗师之一,又是广东省文史馆馆员,门口挂着省文史馆员合照为招牌。张崇楷脚有点跛,但说书时借助道具(刀枪剑戟)手舞足蹈,也活灵活现。讲到武侠故事“一道白光飞来——”即突然亮手电筒一晃,给人深刻印象。

陈良。1928年生于江城镇。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团军训参谋。1952年创作《增产节约》小剧,在湖北军区获奖。1953年转业到粤西有色金属管理处,后转阳江县手工业局负责民兵、工会工作。1960年任阳江县中山公园负责人时,开始说书。他是湛江地区民间文艺研究会(民协前身)会员。

杨妹仔(1929—1995)。原名杨文章,祖籍山东。父亲杨玉庭是老中医,1926年,阳江瘟疫(霍乱)流行时,治好不少人,名声大振,留居阳江。杨文章小时因病留下残疾,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且言语行为女性化,人称“杨妹仔”。

但杨妹仔有语言天赋,便以讲古谋生。他主要讲《济公传》。讲古时,将自己打扮成济公,邋邋遢遢手舞足蹈,很是吸引听众。他讲古近50年,终生未娶,1995年病故。

王计掌(生卒年不详)。怎么说他呢?其实他识字不多,又是个捞手蹩脚(手脚残疾)的残疾人,知道他本名的人不多,但说起“捞手王”,却家喻户晓。他不但在河堤讲古,还会随口编几句什么“细时共妹点踎踎,焗都番薯又打筹”之类的滑稽山歌,许多人都喜欢拿他开玩笑。后来,政府照顾他这个残疾人,给个铁皮喇叭戴个红袖章维持城里的交通和市场秩序。他这个“城管”只会乞求别人“把单车放到路边吧”,而从不发脾气大声呵斥小贩。倒是那些泼辣的妇女经常戏弄他,说他“无系嘢”(不是东西)。因此阳江有一句很流行的歇后语“捞手王——无系嘢”。

“文化大革命”期间,“讲古”作为“封资修一类货色”被取消了。阳江的“古仔佬”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被剃光头游街。杨妹仔因像济公疯疯癫癫,造反派以为他真的是疯子,侥幸躲过一劫。

“文革”后,文化部门以“讲革命故事”形式逐步恢复讲古这一艺术门类。阳江县广播站曾约程禹功、黄维纪在有线广播栏目“讲古”。但是,一个长期固定的栏目,依靠一两个业余作者,终难坚持长久。倒是省电台张悦楷、林兆明的讲古成了一个品牌。

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等先进媒体传播,“讲古”终没能传承下来。但是阳江却培养出一群创作新故事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多次在省级和全国获奖。1983年2月22日,“广东省新故事研讨会”在阳江举办,阳江获得“故事之乡”美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