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的“面纱”

文/图 韩江农夫

2023-05-22 09:56:39 来源:阳江日报

文/图 韩江农夫

黄姚古镇的“面纱”

文/图 韩江农夫

阳江日报

 

左图:薄雾笼罩下的古镇全貌。 右图:岸上古民居。 

来黄姚古镇之前,看过以其为外景地拍摄的《面纱》。影片向世人提问,爱情与婚姻的“面纱”背后,生活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端午假期,到黄姚已是午后,在电影中浪漫的带龙桥附近骑楼客栈里休息。醒来已是黄昏,游人大多散去,古镇回归纯真。

爬上高处,远处是馒头状的矮山峰,憨态可掬,好像小孩的玩具;四周是绿意葱茏的凤尾竹,摇曳生姿,仿佛古镇的裙摆;中间淡青色的瓦房鳞次栉比,小巷四通八达。黄姚至今完整保存8条石板街,10多处亭台楼阁,20多座寺观庙祠,11座特色桥梁,300多幢明清古建筑。山谷静谧,鸟声清脆,袅袅炊烟从四面八方升起,黄姚宛如被时光遗落,回到素朴的面貌中。这是一个被俊秀奇峰环抱的小山村,一个充盈生活气息的水乡古镇,一个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梦境家园,千年来生生不息。

古镇之门。

行走在窄窄的青石板路上,古街按九宫八卦阵布局,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曲的街巷。斑驳的墙根下,老人围坐在石阶上吞云吐雾,老妪挑着菜笑盈盈走过,小孩在捉迷藏,黄狗随意晃悠,一盏盏橘黄的灯光从老屋中透射出来,温暖千家万户,也温软他乡异客。当年,何香凝走过的是哪条大街?千家驹走过的又是哪条小巷?他们是怎样的感慨与心思?“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心中的美好,可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生活,其乐融融;这样的古镇,历久弥新。

走进古民居,院子里鲜花簇拥,天井“四水归一”。铺满围墙和门框的藤花和爬山虎,是否在倾听光阴的故事?方方正正的客厅,古朴的八仙桌和长条凳是在等待家人的团圆吗?精巧雕刻的木窗,是否仍流连少女的含情脉脉?庭院里吱呀作响的藤椅,是否还在期盼远方情郎的归来?青花瓷中的乳白色兰花,是否也寄托满满的爱与思念?满屋子典雅的对联,是在传承历史还是致敬生活?昏黄的红灯笼把老房子衬托得诗情画意,饱含“人约黄昏后”的暧昧情愫。古镇有家客栈叫幸福里,这样的行走不就在“幸福里”吗?

与老屋和老街巷相伴的是蜿蜒的姚江和百年老树。龙爪榕独木成林,蔓延的枝干诉说着岁月的荣枯;榕树底下怪石嶙峋,成为孩子们的跳水乐园;姚江绕镇而过,温柔地庇护一方水土。兴许它们才是古镇的主人,而原来的主人早已化作云烟。学生在江边写生,远处是一幅水墨画,眼前又是一幅油画,它们又都成为我镜头中的画,而我也成为别人画笔中或镜头下的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古镇用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融化了每一位外来者。

老街巷与老年人。

古老拱桥给戏水少年带来几多快乐。

夜晚回到带龙桥边大榕树下吃饭,浓香的豆豉小黄鱼、脆嫩的豆腐酿、紧实的走地鸡、清爽的漓泉啤酒,伴着喀斯特奇石,听着流水经过堤坝时的哗哗声,看着戏水的少年和游弋的鱼儿,时间就这样从舌尖上一点点溜走。饭后品茶,萤火虫穿梭于树下与桥上,唤醒童年,“带龙桥上龙桥绎梦,姚江水下江水笙歌。”古镇像一本千年的诗集,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都过成良辰。

带龙桥,见证了吉蒂和沃特死去又活来的爱情。在经历幻想与迷失后,吉蒂逐渐看清世界,认识自我,不再向往表面的风光,放下浮躁与欲望,体会爱的真谛,领悟奉献的意义,自我救赎,自我升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内心平静而积极之路。沃特也不再沉迷于报复,而是尝试接受改变中的吉蒂,两颗心再次爱慕和交融。

与其他古镇相比,黄姚没有多少呼风唤雨的人物或轰轰烈烈的传奇,只是多一份岭南特色。偏安一隅的黄姚,可能起初只为躲避战乱,但古镇人不随波逐流,而是晴耕雨读,将宏大叙事转化成柴米油盐,甘心生活的平实,营造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栖息地。黄姚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也许这才是古镇的“面纱”,才是吉蒂和沃特融洽婚姻需要的“面纱”。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