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阳西海岸,正是盛夏时节。这一天,阳光如同炽热的火焰,将大地烤得滚烫,而海风却如老友般,带着几分俏皮与满腔热情,瞬间将我拥入它广阔的怀抱。这片海岸,曾留下我多次的采访足迹。每一次到来,我都能感受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生出万千感慨。
从地图上看,阳西县宛如一片不规则的圆形树叶,一半镶嵌在陆地的怀抱,一半则与浩瀚的南海紧紧相连。在这片背山面海的土地上,绵长的海岸线灵动而富有神韵,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全县八镇,六镇沿海,自东向西依次是程村、织、溪头、上洋、沙扒、儒洞,宛如一串璀璨的珍珠。而北面的塘口、新墟两镇,则紧挨着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盈盈绿意。
正所谓“靠山吃山,近海吃海。”近年来,遵循着古老的智慧,阳西人民依靠不懈奋斗,书写出一篇篇神话般的故事。
站在沙扒湾东边的北额岭观景台,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壮丽的画卷中。蓝天如洗,碧海无垠,青洲岛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宛如碧波中的一颗翡翠。远处的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场,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气势磅礴,那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沙扒滨海风情小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街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
沙扒,这个三面环海的小镇,无疑是观察阳西海洋经济的“打卡地”。海水养殖、滨海旅游、海上风电,在这里齐头并进,为阳西向海发展的辉煌篇章增添了精彩的内容。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全国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让沙扒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游客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版的马尔代夫”。夏日的周末,镇里的月亮湾、沙扒湾两个景区游人如织,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为这片海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回想起29年前,我曾采写过一篇题为《靠海吃海甜头多》的通讯,文中的采访对象便是时任沙扒镇的党委书记禤盛珍。那时的沙扒,虽然同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发展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海洋渔业。然而,禤盛珍和他的同事们却满怀激情地规划着沙扒的未来,他们围绕海洋渔业、海洋工业、滨海旅游业三方面,致力做好“海”字文章,为沙扒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禤盛珍已退休近10年。我再次联系他,听他讲述那些年沙扒的变迁时,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慨与自豪。他说,沙扒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一出神话,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从一个小小的螺旋桨厂到如今技术领先的海上风电场,沙扒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阳西的海洋经济版图中,海水种苗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阳西人自豪地喊出了“阳西有‘种’”的口号,这里的“种”指的就是海水种苗。经过30多年的发展,阳西的海水鱼苗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亲鱼到鱼卵再到鱼苗,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和智慧的结晶。阳西海水商品鱼苗供应量占全省七成之多,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阳西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阳西种苗看沙扒,沙扒种苗看渡头。渡头村依托海资源优势,靠海吃海做到了极致,主攻海水鱼苗繁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这条村鱼苗繁育面积超过2万亩,种类有斑类、鲷科类、金鲳鱼等,年产值达3亿多元,带动周边数千人就业。村里的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早已名声在外,其负责人林李泉是出了名的土专家。最近,我参与采访阳西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报道,第一次来到这家合作社。热情好客的林李泉,先带我们参观鱼苗繁育场。
走进繁育场的育苗大棚,一个个圆形的巨大孵化繁育池,像一个个“聚宝盆”。一部分繁育池养着龙趸、青斑、尖吻鲈等亲鱼,用于繁殖鱼苗。在一个池里,10多条粗大的龙趸在悠闲地游动。林李泉介绍说:“这些龙趸已养了几年,个体最大的有60公斤。”我仔细观察,繁育池的水是流动的,水温恒定,水质清澈,咸度适中,龙趸过着比在海里优越的生活。
在繁育鱼苗方面,林李泉拥有足够的底气,因为他早已破译了鱼苗“芯片”的密码。他经过长期摸索。他们培育出无菌的生物饲料——轮虫,解决了刚孵化出来的鱼苗第一口口粮问题,确保了鱼苗的成活率。这是工厂化育苗的关键之处,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
林李泉深有感触地说,实行工厂化养殖,完全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他的这句话触动了我大脑深处的一段记忆。20多年前,一次强台风过后,我到沙扒、上洋一带采访渔业受损情况。有一个鱼苗养殖户损失严重,他在海里的网箱养着三条龙趸亲本,因风浪太大,网箱摇摆幅度过大,导致三条龙趸死亡。他欲哭无泪地说:“这三条鱼是渔民在海上捕获的,我花两万多元买来,已养了三年,都有近百斤重,正进入产卵育苗的阶段。唉!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名养殖户痛苦无奈的样子,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些繁育池,有部分是用来培育鱼苗的。鱼儿成群在池里游动,机灵而可爱。林李泉介绍,刚繁殖出来的鱼苗要进行标粗,按客户的要求达到一定规格再出售。
靠近门口一个大池里,放着五个大小不一的网桶,每个桶装着不同的鱼苗。就在我对此感到疑惑时,林李泉解释说,这是即将运往广西的种苗,五个桶分别装着长毛对虾、黑鲷、方格星虫、青石斑鱼、中国鲎的小苗,一共有3000余万尾,总价约260万元。这批苗是由合作社自主培育或与外部机构合作培育的。当晚,这批苗装袋后,搭乘沙扒镇鱼苗运输协会的20辆汽车,连夜送到北海市合浦县沙田港。第二天,当地举行渔业资源补偿增殖放流活动,这批种苗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助力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
阳西培育鱼苗声名远播,海水养殖也推陈出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是阳西现代化海洋经济的两大板块,如何推进“绿色能源+海上粮仓”融合发展?阳西大胆朝着这个方向探索,风电企业明阳集团一马当先,在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建成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这是一台自主研发的风机,搭载“风渔融合一体化智能养殖网箱”,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模式。去年8月,“明渔一号”建成后,投入1万尾鱼苗试养,3个月后收鱼近5000公斤,这种模式养鱼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今年 6月,“明渔一号” 第二季养殖示范启动,投入近10万尾鱼苗。
这批鱼苗长得怎样?那天采访,我们来到位于上洋镇的明阳青洲四风电场陆上升压站,通过云端了解它的情况。集控室有一面大屏,右边三分之一的屏面是“明渔一号”集控管理平台。明阳智能海洋工程技术室副首席工程师翟宇祥边点开画面边讲解,他说,“明渔一号”能抵御17级超强台风,通过大数据和AI计算,实现了智能投喂、自动洗网、自动收鱼、智能监控监测。工作人员能实时远程查看和管理作业,深远海渔业养殖变得轻松自如。
画面切换到水下时,成群的鱼儿清晰出现在屏幕上,像水族馆里展示的观赏鱼,自由自在地游动。翟宇祥介绍,这是第二批投放的鱼苗,从目前情况看长势良好,可望养殖6个月后收鱼 。他说,这个网箱水深达14米,通过智能装置每天给鱼在上午、下午各投料一次,满足鱼儿健康成长的营养需要。这种新型养殖模式,颠覆了我对海水养殖业的认知。如果这一模式推广开来,我国“海上粮仓”一定会更加充盈,人们的食物也会更加丰富。
阳西这片大海,因人而变得神奇。从近海到深海,人与海的良性互动让这片海域充满活力。在享受大海丰厚回馈的同时,阳西人更懂得爱海护海,构建起一个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环境。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探访,又能在这片海域见证更多奇迹与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